顯示包含「花园洋房」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花园洋房」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2月22日星期一

记忆中的北京四合院

  京人

我在北京城长大,住过四合院,也见过一些四合院,各不相同。童年的记忆有些特别清晰,有些则模糊不清,大多是发生在文革以前。我不是建筑学专业,又没有照片和研究,只想对正在消失的旧北京做一些凭吊。

60年代初,我家搬到东城,与另一家合住一个小四合院。老北京是“东富西穷,北贵南贱”。东城的四合院比较近代化,估计是20世纪以来的建筑。我家住的那个小四合院就是已经西洋化了。三间北房,居中一间是客厅,左边是书房,右边是卧室,后面带一个洗手间,有抽水马桶和浴盆。北房后面和西面有高墙维护,形成一个L型的夹道,与后面的邻居隔开。 两间小西屋,也许是为孩子和们居住。南边有一大一小两间,连着一个小洗手间和小储藏室,小洗手间只有马桶和洗手池。猜想原是客房。奇怪的是没有东房,代之以东墙。

又有两间小南屋,一间有一个旧式烤炉,小锅炉和水池,是厨房无疑了。另一间连通厨房,估计是做饭和放餐具的地方。此屋另有一门,通向前院和大门,拐角有一个无门的小仓库棚,像是堆煤堆柴的地方。两扇朱红色的大门,两米深的门洞,可以存放摩托车自行车,遮风避雨。从大门进来,穿过了门洞,迎面是一个粉墙影壁,中间是个石头圆台,可以放大花盆。两边有小花池。所有的房屋都是红门绿窗灰瓦。

我最喜欢的是院子。中间的四方院全是方砖铺地,周围有花池树木,夜来香,鸡冠花,草茉莉,小芙蓉,争奇斗异。除了美化环境,我们更注重实用价值。西房前花坛后是一排豆角,院子东侧是三架葡萄。在南屋前,有一道高高的篱笆墙,爬满了丝瓜和西葫芦。篱笆墙隔开了正房西房与南房。想当年是让主人和客人都感觉方便。 葡萄架后,一道粉白的短墙将院子分为两处,一个月亮门通向东侧的厨房。那里有一棵遮天蔽日的山桃树。春天开满粉红的桃花,夏天用绿叶挡住炎热的阳光,秋天扫叶子是一项繁重的劳动,冬天只见秃枝覆盖着白雪。桃树下,除了一条小石甬道,都种了玉米。

院子是我和姐妹们的天堂。北京春天风大,我们常常攀上短墙,再爬上桃树的一个粗大的横枝,坐在横枝上随风摇动。偷吃葡萄,被老爸严厉追问。摘豆角丝瓜,让外婆烧菜。浇花浇菜浇葡萄,全家上阵。北屋前有一个上三层台阶的露台,原是为闲坐晒太阳,却变成我们为大人们演出的舞台。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我们全家被迫搬出。听说之后有3-4家搬进去,将整个院子改得面目全非。 我再也没回去过,怕破坏了儿时的旧梦。前几年从美国回北京度假,有心去重访旧地,但听说那院子早已拆掉,被高楼大厦取代了。

我在东城上完小学。东城的民居很多都是四合院,我的小学同学大多数住四合院,但分为三六九等。其中一个小学同学,她家的四合院是最标准最美的。只是那前门楼被拆掉,改建成一间房屋,被另一家居住,挡住了昔日的繁华。虽说从外边看不起眼,进去之后,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侧门进去,见到一个小车库,想必这侧门是旧时的车库门。走过一条长长的夹道,先看到右手边一个精致的小庭院,两间小北房,号称“外书房”。再往前走就进了一个四合院。东西南北一律是一明两暗的三间屋子,同样格式同样大小,也都是红门绿窗灰瓦。但房间和院子都比我家的大得多。东房是我的同学和她妹妹的居室,其中另一间是她们的活动室和她妈妈的画室。南房是洗手间,装有抽水马桶和浴池。还有储藏室和厨房。这个同学是三世同堂,爷爷奶奶住北房,父母住西房。这是四合院的等级:北房冬暖夏凉,西房次之。北京有一句老话:“有钱不住东南房。”

院子也是四方型,铺有十字型的砖道,通向各个房间。四角植树种花。记得因学校没有排练厅,老师征得家长的同意,带领我们10个男孩儿女孩儿在那个院子里排练了几次“体操舞”。 整个排练期间,我们必须保持安静,不许高声讲话。之后,我去她家玩儿过几次,北屋和西屋是绝对不能进的,只在东屋玩游戏看连环画书。去南屋是上厕所洗手。我曾悄悄地在外书房门口探头探脑,始终不敢进去,至今不知里边是何等模样。也许是院里的大树成荫,夏天极为凉快。

这个美丽的四合院和它的主人当然躲不了文化大革命的扫荡。我断断续续听到了她们的遭遇:红卫兵批斗了老爷子,他年事已高,不堪虐待,心脏病发作死去。老奶奶惊吓而死。我同学的父母带着姐妹俩匆匆逃走,下落不明。那时我们都只是10来岁的小女孩,我至今还记得她那纤细的身材,姣好的面容。我再也没有听到过这位同学的消息。

一墙之隔,住着我的另一个女同学。她家不是四合院,而是一排四间的北房,前边是一个大院子,东面沿墙修了一个小假山,下面是一个小鱼池。周围是花坛和草坪。我猜想这个居所也许是隔壁四合院的一部分,相当于花园和客房。回想起那最后的房间,是个狭窄的长方形,没有窗户,只有一个小门通向花园。很可能原是连接两处的夹道。

这两个同学是要好的朋友,想必两家有特殊关系。在北京能够住独门独院的家庭,大多数都是富裕户,名人或高级民主人士。我很喜爱那假山鱼池,每次去那里,总是在花园里跑来跑去。那同学的父亲腿脚不便利,脾气很坏,时常吼叫,大家都怕他。听说这老头原是一家肥皂厂的老板,共产党来了,先是公私合营,以后全部收公。难怪老头子总是怨气冲天。

我还有两个要好的小学同学,常去她们家里玩儿。她们的父母都在作家协会工作,分给她们父母的住房就在一个大四合院的后面。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她们家的大门像个车库门,进大门后,里面黑乎乎的。出了那个“黑屋子”,走过一条长长的夹道,才进院子。有一天,我们几个爬上屋顶摘大枣吃,坐在屋顶往下看,才得到了整个院子的平面图:我的小朋友家是这个大四合院的后院,五间北房,呈马蹄形,分为三家住。中间是独立的三间,最两边的2间有门通延伸部分,是各家的厨房和厕所。南面是前院大北房的高大的山墙,几乎遮住了后院的阳光。那正院看来是一个维护很好的四合院。由于我所在的房顶高度不够,不得细节。文革抄家期间,我们正巧出门,看到从那个院里抬出两具尸体,扔进一个堆满尸体的大卡车车厢,轰轰地开走了。吓得我们飞跑回去。

除了那两个独门独户和几个两三家合住的四合院外,多数同学则住在由单位分配的大四合院,有的是两进深,有的是三进深。一些房间前有几层台阶,穿过一个露台再进屋。这类大四合院一般住十几家,房屋比较旧,大门敞开,随便出入,厕所和水管是全院公用的。还有一些同学住“大杂院”,是穷困户,不能入四合院之流。

17-18岁时,有机会去某教育局几次。教育局不是设在办公楼里,而是占据了一座“三进深”的大四合院。如果说我家的四合院是小巧而舒适,同学家的四合院是宽敞而典雅,教育局占的四合院则是富丽而堂皇了。我估计原是一个大富商或高官的居所,被没收充公。

前门有传统式的门楼,两扇朱漆大门,一道高门槛,气派不凡。进去是前院,迎面一溜正房,已经改建为办公室。整个院子的四角有走廊相接,大门里左侧一间小南房是传达室。沿东西房外的走廊,可以进入中院。中院的北房高大恢弘,前后都有大玻璃窗,已改成礼堂,可以容纳50-60人。东西厢房仍是办公室,也有走廊连接。后院比较简单,是一溜稍矮的北房,有一个角门。三层院落均是方砖铺地,房间走廊一律是红门绿窗,只是走廊上部有彩色绘画,像是仿效颐和园的长廊。可惜年久失修,大多难以辨认。我一向喜爱走廊,下雨天不用打伞,下雪时不担心湿衣湿鞋。既有装饰功能,又有实用功能。可能是办公场所吧,没有花草树木。模糊记得后院有几棵树,不敢确定。

还有一些更大更豪华的四合院,一般称“王府”。北京有众多的王府,有的已经向游人开放,如恭王府醇王府等。还有一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观,只能“望府兴叹”。小学时,我去过一家“王府”,不对外开放,是一个不挂牌的政府机关,闲人莫入。

因父母曾在那个机关工作,我上小学前住在府外西边的大院里。大院南边是一排车库,其余三面都是平房,合围着一个大四方院。这里是机关的家属区,是后来加盖的。工作人员可以穿过车库中间的通道,走到他们的办公室。家属们则走西北角的便门,上学上班买菜。每逢周末,警卫放松,加班的工作人员可以带小孩子进府玩耍,年龄必须在12岁以下。搬家后,母亲也常带我们姐妹去那里玩儿。

对王府的大门印象不深,只记得是一个三座门的大牌楼,大门紧闭,只开两个侧门。门里有两个大红圆柱,像一个大敞厅;两边各有小房间,是传达室警卫室。进了正门,院子很大,有一道宽阔的水泥通道,连接中院和后院,形成一个环路,可以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毫无疑问,这也是后修的。其房屋格式不像民居四合院,倒像故宫的后三宫的小缩影:突起的平台上,矗立着三座殿堂,都是飞檐大屋顶,房屋装有两排大方窗,已安上玻璃。暗红色的墙壁,窗框门框漆成绿色。居中的一座最高最大,已改为礼堂,平时开会,节日开联欢会舞会。两边有耳房,一间有一架钢琴,另一间放杂物。 后面的三间殿堂打通为食堂。

沿东西通道,就进入后院。东西厢房是对称的,都是五开间,中间有一个五层台阶高的露台。北房更高更大,两侧也有耳房,中间是十层台阶高的露台。我从来没进去过北房,不知里面情景。只记得我们几个小孩子常跑上每个露台,然后从台阶两侧的斜坡石板滑下来,像在游戏场滑滑梯一样开心。

南面,沿着后殿堂的后墙,筑起一座石头假山,中间有石桌石凳。这里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地方。假山和北房之间,穿过环行道,有一个高大的藤萝架,挂满了紫色的藤萝花。藤萝架两侧是两个大花坛,五彩缤纷。也许是年纪小,只觉得那个地方很大很大,像一个大公园。 每次从后院走到大门,就累得脚疼腿软。

文革之后,再也没机会重访那个王府,也没有见到小学同学的四合院。如今它们都可能夷为平地,为高楼大厦和环路让位了。

2015年9月7日星期一

庭院深深几许 四合院蕴含传统文化

庭院深深几许 四合院蕴含传统文化
四合院就是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成的四四方方的平面格局。(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3年11月06日讯】四合院,是中国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也是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的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西周时,四合院的形式已初具规模。其中,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所谓四合,“四”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四合方形。所以,四合院就是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成的四四方方的平面格局。
建筑格局体现中国传统
根据四合院的建筑规模大小,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二进一院;呈“日”字形的称为三进二院;呈“目”字形的称为四进三院。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四合院的大体布局是,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正如古人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其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院落相对封闭独立。
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一般都修筑在整个院落的东南侧,以取“紫气东来”之意,从建筑风水角度上来讲,此位占据八卦中的巽位,即风位,是和风、润风吹进的位置,可引进东南风,挡住冬天的西北风,体现“坎宅巽门”的原则,是吉祥之位。
不过,在山西和安徽的民居中,却很少有将大门向南开的。因为过去山西和安徽的巨贾富户很多,商属金,而南主火,火克金,克金则不能发财,所以商户的大门大多是朝东开,或朝西开。
四合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其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院子两边的东西厢房,是晚辈们 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影壁
庭院深深几许 四合院蕴含传统文化
影壁(网络图片)
有些四合院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正方形的影壁(也叫照壁),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
影壁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的山墙之上。简单一点的影壁可能没有什么装饰,但必须磨砖对缝非常整齐。
讲究的影壁通常装饰有很多吉祥图样的砖雕,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庭院深深几许 四合院蕴含传统文化
照壁(网络图片)
影壁分为基座、壁身和壁顶三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也起到一种遮罩外界的隔离作用。
四合院内,地面的铺设有使用石板的,有使用砖的,还有使用鹅卵石的,不尽相同。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也有只铺设院内的主要通道。但是,院内总会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颜色,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墙体磨砖对缝,工艺考究,虽为泥水之作,犹如工艺佳品。
其实,过去无论是皇宫、王府,还是平民百姓的住宅,都是四合布局的概念,只不过整体的规模和面积不同而已。

雨打梨花深闭门 且吟悠悠四合院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影壁在四合院中通常用于遮挡视线、美化实现和突出大门的作用,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四合院的大门有时候向后退后几步在大门左右修建八字墙,称为燕翅影壁,撇子影壁。
四合院大门内一般也有一个影壁,一般镶嵌在东厢房盝顶的山墙上,也有规格高一些的院落采用独立影壁。影壁也有置于四合院大门外的街道中正对大门的位 置。东西厢房是子孙们的住房也常是三间。以东厢房为尊、西厢房为卑,北京四合院东厢房一般住长子长媳,因此在建筑上东西厢房的高度有着细微的差别,东厢房 略高西厢房略低,但由于差别非常细微因此很难用肉眼看出来。
四合院里的廊是有顶的建筑,用于下雨雪时行走,分为檐廊和游廊两种。前者是指正房和厢房前面有顶的走廊,顶通常是屋檐延长出来的;后者是指沿墙的廊(抄手游廊)和连接正房与厢房的走廊(穿山游廊)。

2014年8月12日星期二

烏克蘭Ryntovt設計的小木屋


在2011.This 1,291平方英尺的單家獨戶的房子坐落在烏克蘭哈爾科夫地區的原木小屋項目,已經完成了烏克蘭工作室Ryntovt設計的主頁。“的創造性活動Ryntovt設計是基於生態設計的原則,在於意識在製造的對象,特定的文化,尊重自然,和感謝的材料,因為它使我們能夠實現所有這些有意義的事情是如此重要的建築師,想成為居民的精神內涵。

實際上,它表示在密切關注和材料來源等方面綜合分析,消耗的資源的建設和維護,安全,最大限度減少廢物,輻射,振動,使用簡單,環保型可回收的建築材料。當然,這是無不再加上高的要求,以方便和美容的性質本身應該是簡單的,和諧的。內部似乎住自己的生活,獨立於主框架,以減少可能出現的土壤收縮的後果,Ryntovt設計的房子裡面又多了一個框架。一樓設有客廳,這是聯繫在一起的廚房和飯廳。

上升黏土爐,壁爐上面的表和菜象徵著家一般的溫暖和舒適。還有一個客房和一間浴室這裡。一樓可容納臥室(主臥室和兒童房)和一間浴室。所有的浴室都遵循的原則,洗滌對著窗外:你說你的第一個hello在上午向外界,和,洗你的臉,你迎接自己在鏡子前。兩層樓的房子連接的樓梯,這是一個重要的功能和概念的核心,整個內飾。一大堆的雜物,可以存儲和顯示在這裡 - 有趣的瑣事,書籍,餐具和各種設備都佈置在一個特定的順序。裡面的步驟,有抽屜的事情,這是不應該上顯示。

所有家具的設計和生產由尤里·Ryntovts的設計局根據原始草圖。全屬天然材料,用於建築及室內裝飾工程:木材,粘土,石膏天然添加劑(乾草,青草),金屬,天然纖維織物。內部的所有行,是合乎邏輯的,自覺選擇,而對象是所有功能和簡單。通常這個詞的意思是沒有裝飾,只有草的門,便由樹樁,樹幹上的窗簾輕運動,現場質感的牆壁,天花板和爐子之間的玻璃板,呼吸與周圍的自然景觀。“Home in the Log Cabin by Ryntovt Design:

“The creative activity of Ryntovt Design is based on eco-design principles that lie in the awareness of spiritual content in any object, specific culture of manufacturing, respect for nature, and gratitude to the material since it allows us to implement all those meaningful things which are so important both for the architect and for the would-be dweller. Practically, it is expressed in close attention to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uch aspects as origin of materials; resources consumed for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safety; maximum reduction of waste, radiation, and vibration; simple use; eco-friendly recyclable building materials. Of course, this is all invariably coupled with high requirements to convenience and beauty that should be as simple and harmonious as the nature itself. The interior seems to live its own life, independently from the main frame: in order to diminish the consequences of possible soil shrinkage, Ryntovt Design has created another frame of the house inside.
The ground floor houses the living room which is linked to the kitchen and the dining room. A clay stove-fireplace rising above the tables and dishes symbolizes homely warmth and comfort. There is also a guest room and a bathroom here. The first floor accommodates bedrooms (master-bedroom and childrens room) and a bathroom. All of the bathrooms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washing facing the window: you say your first hello in the mor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n, having washed your face, you greet yourself in front of the mirror. The two floors of the house are connected by means of a staircase which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and conceptual core of the entire interior. A whole lot of miscellaneous objects can be stored and displayed here – interesting trifles, books, dishes, and various equipment are all arranged in a certain sequence. Inside the steps there are drawers for things which are not supposed to be on display.
All the furniture was designed and produced by Yuriy Ryntovts design bureau according to original sketches. Solely natural materials were used for construction and interior decoration works: wood, clay, plaster with natural additives (hay, grass), metal, natural fabric. All the interior lines are logical and consciously-chosen, while the objects are all functional and simple. There is no decor in the usual meaning of this word, there is only grass between the glass panes of the doors, stools made of stumps, light movement of the tree trunks on the curtains, live texture of the walls, the ceiling and the stove that are breathing together with the surrounding nature.”

http://www.homedsgn.com/2012/10/01/home-in-the-log-cabin-by-ryntovt-design/





















大世界小生活 10 處非同凡響的迷你建築

每天外出工作上班吃飯下班、每年安排出外旅行看看風景散散心。偶爾你跟朋友去看電影;有時看喜劇,有時看到你哭。你跟家人吃飯、他們遷就著你就像你是手心的一塊寶。你上課下課然後去吃塊蛋糕。你跟朋友逛街買衣服買包包買鞋。你到健身室去運動減肥。然後沒 gulity 地跟你的戀人一起吃雪糕。或者你每天都有不同的生活,你看見不同的人,你遇上不同的事。就算你每天過一樣的生活,你錯過一班車,早到了看到牆邊開了的小花,也讓你有不同的感受。但你每天最後都一樣回家。
家,不止是形式上的,還是心靈上的。或者我們都在都會城市生活,石屎森林已經變成了生活的全部。偶爾去草地躺一下已經是奢侈事,但快樂總不在乎你擁有多高尚美好的環境。家小,卻一樣可以住得很舒適。
以下跟大家分享十個特別建築,看看十個非一般的小家園吧!
1、THE HEMLOFT
前加拿大軟件開發人員,現職電流木匠的 Joel Allen 建立了一個獨特的蛋形樹屋,並命名為 The HemLoft。位於 Whistler, British Columbia 附近,非常隱秘的地方。因為這是在 Crown lands 裡面的,皇家土地啊!(小聲說,他沒拿 premission 的啊~)
2、MINI HOUSE
住在舊車庫也可以很美好!身兼視覺藝術家和空間設計師的 Michelle de la Vega 把 250平方呎的舊車庫改成全功能的生活室,包含一個小小的 living room 和一個閣樓臥室。
3、MOUNTAIN CABIN
這裡只有 87 平方米。小小的度假小屋讓你在忙碌的生活裡跳出框框地住下來!內裡安裝了可以無視氣候的溫度設置,這個在雪地上的 ‘Mountain Cabin’ 有沒有讓你好想入住?
4、PORTABLE MINIMOD
MAPA 建築師創造了這個名為 MINIMOD 的創意居所。所有都由一個最小的模塊開始,可以客戶的需要自動化選擇需要的空間和素材。(根本就像電腦裡面的模擬遊戲啊)小小的盒子一整個一整個的搬動,你想住那裡都可以!
5、The Exbury Egg
藝術家 Stephen Turne 的 The Exbury Egg,一個浮動的家!基本上這是一個家居式的 research station,專門讓從事環境設置的 Stephen Turne 作長期藝術探索之用。
6、PORT-A-BACH
Atelierworkshop 建築師創造了這個 Port-a-Bach,這根本就是個貨櫃!這個 up-cycling 的容器可以成為一個便攜性的家,間格還十分實用。
7、HOUSE UFOGEL IN AUSTRIA
奧地利房子 Ufogel 是一個完全收錄了該地區最好的山景的一個實用房子。房子融合傳統房屋的舒適與當代設計的未來感。吸收了壯麗景觀,同時讓你在一個最天然綠化的環境裡生活。
8、LE NUAGE
你根本就是雲!噢,原來真是一個小房子來的啊!‘Le Nuage’ (The Cloud) 就像小朋友在畫紙上畫的一片浮雲。這個極具童話意味的家,打開了你心裡難忘回憶的大門。這個小小的棲身之所,為你提供一個獨一無二讓你逃離現實的小地方。
9、POD-HOUSE
瑞士設計公司 ROB (Robust Outdoor Brands) 想出了一個簡單的又能解決高密度住房壓力的方案。小屋名為 POD House,預製模塊創建了一個小型的家,還附帶一個小公園;後院是你的辦公室。你還甚至可以把它當作你的秘密基地,是你獨有的小小度假小房。
10、SNOW HOUSE
米蘭設計公司 Santambrogio 開發了這個超動人的玻璃房子,全屋均採用了讓人感覺舒暢的淡藍色色調玻璃。我說的全屋,不止是外邊啊,就連整個床、桌子,浴缸均採用了相同的玻璃。命名為 Simplicity 是因為它本身就是想要一個精確和基本的生活空間,透明就最適合不過!

via: ignant

香港出生,現居英國;為文字而活、兼賣漂亮的歐美古著餬口。喜歡在太陽下發呆或讀詩,喜歡看畫 或觸摸古老建築。曾修讀中文,藝術史、文學研究碩士;卻從不專心專注。曾任職時尚雜誌編輯,於文學雜誌發表短篇小說。願望是每天起床都覺得快樂,追逐變化、發掘所有可能;然後每晚抬頭摘一顆星, 話別一天 。

愈來愈多人選擇住小房子,美國近年便興起「小屋運動」TINY HOUSE MOVEMENT

小米媽媽滿心滿心歡喜帶著小米去看尋找已久的Dream House,是—間還不到二百呎的田邊小屋。

「吓!乜咁似玩具架?」小米第一個反應。

「像玩具,不好嗎?」小米媽媽笑著答。

咁細,點住呀?」小米仍然不滿。

一個月後,小屋裝修好,小米卻很喜歡這間玩具屋
人人都喜歡住大屋,小米媽媽想法不一樣:我住過大屋啦,還是非常之大,兩個泳池、一張桌球,飯桌可以坐十三人,但我永遠都不會去那裡吃飯,只會在那裡摺衫。」

大屋位於菲律賓,是小米爸爸尋找已久的Dream House但小米媽媽不喜歡:「我和女兒的房間,隔了一個四、五百呎的廳,她哭,我也聽不到,感覺好遠!」這間屋的屋主是美國人,在佛羅里達州拿著草圖去菲律賓起屋,但材料完全用錯了,用木起屋,落到熱帶地方很容易給蟲蛀,並且是冷天保暖的設計,於是天天要開冷氣。

這種錯誤在新界也很常見,我家附近就有一位外國人買地起屋,設計了一個玻璃偏廳,在歐洲,可以在下雪時在室內欣賞風景,然而落到香港,熱死了,還有一面竟然向西,那西斜陽光,得開多少冷氣去對抗!

小米媽媽也點頭:「菲律賓那間大屋,最舒服的是獨立的工人屋,因為用當地物料──竹子起的,很涼快,又在泳池旁邊,還有戶外的吃飯地方。」

我這樣辛苦才找到這間大屋,你竟然不喜歡。」小米爸爸不悅。

「照顧小米的工人,家裡有四個小孩,一家人一起睡在地上一張蓆,不知道多溫馨。」小米媽媽心裡想。當年小米還沒出生,兩人一起住在船裡環遊世界,那船長七十五呎,起居間只有三、四百呎,但種種生活需求都滿足了,睡房、廁所、廚房都是基本,其餘房間都可以是多餘的。

看法不同,無謂勉強,大屋沒住多久,小米媽媽就帶著小米,回到香港。

小米媽媽在香港長大,家裡一直都住私人屋苑,但這次回港,找屋標準是擦牙時可以看到天空」。她第一間屋在大江埔,然後住過南涌,都是風景極美的鐵皮屋。

前陣子有周刊煞有介事說貧窮令寮屋再現,我身邊可是愈來愈多朋友特地搬去新界的鐵皮屋,連同裝修費,其實沒省多少錢,卻勝在空間可以自己話事。地產商起的大廈單位,豆腐一樣大,還要間成兩房一廳,連沙發的位置都劃死了。」小米媽媽就是喜歡鐵皮屋可以自由有間隔。
PicturePicture  
小米口中的玩具屋」四面通風,房間左邊是書桌,再用櫃子間開睡床,右邊是木地台客廳,睡床頂還有閣樓放雜物。向西的一面特地劃分為廁所和廚房,正好擋住熱氣流進房間。打開窗子,都是農田,開風扇已經足夠。
 我現在揀屋的標準是:屋的大小,應該以願意打掃的面積為準。」小米媽媽說:我討厭收執,現在房子小,三分鐘已經抺好地!」 
  PicturePicture
全球TINY HOUSE MOVEMENT

愈來愈多人像小米媽媽一樣選擇住小房子,美國近年便興起小屋運動」。

美國一間民居,一九七八年平均面積是1,780平方呎,二零零七年增加到2,479平方呎,屋愈大,便要用更多的水電煤等能源,在氣候變化的當下,顯然不是可以持續發展的方向。

小屋運動」的支持者,一個人可住在一百呎以下的小房子,並且成立建築公司,不斷在開辦工作坊,教其他人如何可以設計,甚至自己起屋,建築費可低至一萬美元。
 香港好多人可以當師傅啦,看咱們的公屋!

2014年8月7日星期四

Cedarsh​​ed小房子產業

Cedarshed產業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一直在設計和建設棚和小結構的後院使用,因為1992年和幾個他們的設計中可以作為微小的房子,或結合,是一個小房子的社區不會佔用太多的空間。
cedarsh​​ed-tinyhouse社區
所有Cedarsh​​ed工業試劑盒以其耐力,尺寸穩定性,美容和獨特的香氣與做西部紅雪松。該套件來作為預切兩種工具包,需要2-4天的時間組裝了專業的木匠或拼板套件,需要大約一天的時間來組裝。每個套件提供了所有作品,包括地板,雪松木瓦和硬件。A級基礎將需要被安裝在盒放置之前。
cedarsh​​ed-tinyhouse3
cedarsh​​ed-tinyhouse4
該Cedarshed設計,可以使潛在的小房子是Ranchhouse,在野營時,農舍,Cedarhouse和海達小屋。該Ranchhouse包括一個5英尺寬的雙門,是從12 4預製試劑盒尺寸可供選擇'×12'〜16'×14'。它包括一個4'深的門廊,兩個窗口和裝飾百葉窗和種植箱。在野營有三種尺寸從12“×10”至16“×14”,並有一個封閉的山牆門廊。該別墅有四個尺寸從16“×12”到20“×14”。它也有雙門和門廊。該Cedarhouse有五種尺寸可供選擇,從10'×8'〜10'×20',包括荷蘭的門。該海達小屋是一個拼板工具包,無需切割和可在12英尺x 8英尺,16英尺x 8英尺和20英尺x 8英尺大小。
另一個更小的套件,可以用來作為一個小房子的寵兒俱樂部。這是從8六種尺寸可供'×12'〜10'×20',包括荷蘭的門,三個窗口和下拉窗口。會所可以配合使用其它試劑來創建一個小房子化合物。
價格為包範圍從2884美元為8'×12'會所到6384美元為20'×14'農舍。運費將由距離有所不同,大約需要3-4週。公司擁有一支免費的在線目錄在這裡你可以查看他們不同的設計。
cedarhouse-tinyhouse7
cedarhouse-ranchhousecedarhouse-tinyhouse9cedarsh​​ed-tinyhouse5
cedarhouse-tinyhouse8
cedarsh​​ed-tinyhouse
cedarsh​​ed-tinyhouse-內飾
照片由Cedarsh​​ed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