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2日星期二

愈來愈多人選擇住小房子,美國近年便興起「小屋運動」TINY HOUSE MOVEMENT

小米媽媽滿心滿心歡喜帶著小米去看尋找已久的Dream House,是—間還不到二百呎的田邊小屋。

「吓!乜咁似玩具架?」小米第一個反應。

「像玩具,不好嗎?」小米媽媽笑著答。

咁細,點住呀?」小米仍然不滿。

一個月後,小屋裝修好,小米卻很喜歡這間玩具屋
人人都喜歡住大屋,小米媽媽想法不一樣:我住過大屋啦,還是非常之大,兩個泳池、一張桌球,飯桌可以坐十三人,但我永遠都不會去那裡吃飯,只會在那裡摺衫。」

大屋位於菲律賓,是小米爸爸尋找已久的Dream House但小米媽媽不喜歡:「我和女兒的房間,隔了一個四、五百呎的廳,她哭,我也聽不到,感覺好遠!」這間屋的屋主是美國人,在佛羅里達州拿著草圖去菲律賓起屋,但材料完全用錯了,用木起屋,落到熱帶地方很容易給蟲蛀,並且是冷天保暖的設計,於是天天要開冷氣。

這種錯誤在新界也很常見,我家附近就有一位外國人買地起屋,設計了一個玻璃偏廳,在歐洲,可以在下雪時在室內欣賞風景,然而落到香港,熱死了,還有一面竟然向西,那西斜陽光,得開多少冷氣去對抗!

小米媽媽也點頭:「菲律賓那間大屋,最舒服的是獨立的工人屋,因為用當地物料──竹子起的,很涼快,又在泳池旁邊,還有戶外的吃飯地方。」

我這樣辛苦才找到這間大屋,你竟然不喜歡。」小米爸爸不悅。

「照顧小米的工人,家裡有四個小孩,一家人一起睡在地上一張蓆,不知道多溫馨。」小米媽媽心裡想。當年小米還沒出生,兩人一起住在船裡環遊世界,那船長七十五呎,起居間只有三、四百呎,但種種生活需求都滿足了,睡房、廁所、廚房都是基本,其餘房間都可以是多餘的。

看法不同,無謂勉強,大屋沒住多久,小米媽媽就帶著小米,回到香港。

小米媽媽在香港長大,家裡一直都住私人屋苑,但這次回港,找屋標準是擦牙時可以看到天空」。她第一間屋在大江埔,然後住過南涌,都是風景極美的鐵皮屋。

前陣子有周刊煞有介事說貧窮令寮屋再現,我身邊可是愈來愈多朋友特地搬去新界的鐵皮屋,連同裝修費,其實沒省多少錢,卻勝在空間可以自己話事。地產商起的大廈單位,豆腐一樣大,還要間成兩房一廳,連沙發的位置都劃死了。」小米媽媽就是喜歡鐵皮屋可以自由有間隔。
PicturePicture  
小米口中的玩具屋」四面通風,房間左邊是書桌,再用櫃子間開睡床,右邊是木地台客廳,睡床頂還有閣樓放雜物。向西的一面特地劃分為廁所和廚房,正好擋住熱氣流進房間。打開窗子,都是農田,開風扇已經足夠。
 我現在揀屋的標準是:屋的大小,應該以願意打掃的面積為準。」小米媽媽說:我討厭收執,現在房子小,三分鐘已經抺好地!」 
  PicturePicture
全球TINY HOUSE MOVEMENT

愈來愈多人像小米媽媽一樣選擇住小房子,美國近年便興起小屋運動」。

美國一間民居,一九七八年平均面積是1,780平方呎,二零零七年增加到2,479平方呎,屋愈大,便要用更多的水電煤等能源,在氣候變化的當下,顯然不是可以持續發展的方向。

小屋運動」的支持者,一個人可住在一百呎以下的小房子,並且成立建築公司,不斷在開辦工作坊,教其他人如何可以設計,甚至自己起屋,建築費可低至一萬美元。
 香港好多人可以當師傅啦,看咱們的公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