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历史」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历史」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0月19日星期四

《农夫年鉴》一份美国年度期刊

 

农民年鉴
2019年农民年鉴封面
编辑
总编辑
彼得·盖革
桑迪·邓肯
前编辑雷·盖格
威廉·贾丁·
柏林 哈特·赖特
塞缪尔·哈特·
赖特 大卫·杨
类别年鉴
频率每年
出版商年鉴出版公司
首要问题1818
公司盖格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网站Farmersalmanac.com _
国际标准期刊号0737-6731

《农民年鉴》是一份美国年度期刊,自 1818 年以来一直连续出版。《农民年鉴》由缅因州刘易斯顿的盖革出版,美国和加拿大的长期天气预报。该期刊还提供日历和文章,主题包括满月日期、民间传说、自然疗法以及进行各种户外活动的最佳日期。

每个新年版本都会在前一年的 8 月底发布,包含美国大陆 16 个月的天气预报,分为 7 个区域,以及未来冬季和夏季的季节性天气图。

除美国版本外,还有加拿大农民年鉴(在Dollar General商店出售的缩写“特别版”)[1]以及作为营销和公共关系工具出售给企业的促销版本。

历史[编辑]

《农民年鉴》创立于 1818 年,融合了长期天气预报、幽默、有趣的事实以及有关园艺、烹饪、钓鱼、保护和其他主题的建议。

农民年鉴》有七位编辑。诗人、天文学家和教师 David Young 自他与出版商 Jacob Mann 首次在新泽西州莫里斯敦创立年鉴出版公司以来,担任该职位长达 34 年。1852 年杨去世后,天文学家塞缪尔·哈特·赖特 (Samuel Hart Wright) 成为编辑。

1933 年,雷·盖格 (Ray Geiger) 接任《农民年鉴》第六任编辑,并开始担任《农民年鉴》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编辑

1994年,雷的儿子彼得成为编辑。桑迪·邓肯 (Sandi Duncan) 现在与他一起担任总编辑。桑迪是 178 年来第一位担任编辑职务的女编辑。

1997 年,FarmersAlmanac.com 创建了在线版本。年鉴在 Facebook 上拥有超过 120 万粉丝,此外还出现在 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TikTok [2]和其他社交媒体网站上。[3]

天气预报[编辑]

1818 年第一版农民年鉴

每个版本的预测都是提前两年做出的。美国零售版《农民年鉴》包含出版商在美国大陆定义的 7 个美国气候带的天气预报,每 3 天间隔一次。每个新版本中还共享每个季节的季节性地图和摘要,以及年度体育赛事的预测。预测涵盖 16 个月,从去年 9 月(到出版年份的 12 月)。

农民年鉴只会公开声明他们的方法是“独家数学和天文公式,依赖于太阳黑子活动、潮汐作用、行星位置(占星术)和许多其他因素”。年鉴的预报员的笔名是 Caleb Weatherbee。据出版商称,预报员的真实身份是保密的,以防止他们被“骚扰”。

准确度[编辑]

出版商声称,“许多年鉴的长期追随者在他们的网站上声称他们的预测准确率达到 80% 到 85%”。他们的网站还包含了他们准确预警的许多更“著名”天气预报的列表,并想指出他们预测天气的时间比国家气象局还要长。

大多数对农历预测准确性的科学分析显示其准确率为 50%,[4] [5],高于土拨鼠预测(一种民间传说的预测方法)。[6] 《今日美国》指出,“根据众多媒体分析,《老农民年鉴》和《农民年鉴》都不正确”。[7]

著名文章[编辑]

大多数版本的《农民年鉴》都包含“人类十字军东征”,主张改变某些公认的社会实践或习俗以前的运动包括:“我们真正节省了多少夏令时”,对修订夏令时时间表的建议(2007 年);“为什么优质服务如此难以安排”,建议服务提供商在安排家访时提供更具体的时间范围(2006 年);“一个更友善、更温和的国家”,敦促读者表现出更多的共同礼貌(2003);“星期六:让万圣节成为真正的享受的技巧”,主张将万圣节的庆祝活动移至十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1999年);“治愈医生办公室延误的方法”,要求提供更及时的医疗服务并呼吁制定“患者权利法案”(1996);和“便士毫无意义”,试图消除便士并用生产成本较低的美元硬币永久取代美元钞票(1989)。[8]

多年来引起关注的其他作品包括:

  • 《农民年鉴 2010 年“5 个最恶劣天气城市”名单[9]在将纽约州锡拉丘兹列为冬季最恶劣的城市后,syracuse.com [10]要求撤回该名单。
  • 《2014 年冬季展望》[11] 预计,第 48 届超级碗将在新泽西州大都会人寿体育场举行时,将会有一场冬季风暴袭击(并没有出现这样的风暴,而且当时的天气实际上比平均气温要暖和)事件)。[12]然而,一场大型冬季风暴在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袭击了该地区。
  • 2001 年发起正式国家甜点命名活动(读者强烈响应传统苹果派)。[需要引用]

参考文献[编辑]

2022年7月27日星期三

中国传统婚礼承载哪些文化内涵

 馨香雅句

欢迎来到馨香雅句,我是雅兰,今天我们谈一下婚礼,结婚对每个人来说是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事了,但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传统婚礼有哪些形式了,所以作为中国人,很多人穿着白纱结婚,或者在婚礼中有很多创新的形式,作为中国传统婚礼承载哪些文化呢,今天我们来和大家谈一谈。

中国文化里人们对婚礼都很重视,《诗经》首篇《关雎》,就是描写一个男子爱慕一个女子,从而和她成为夫妻的爱情故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水一方,一个优雅美丽的女子在采摘荇菜,周文王刚好看到她,从此辗转反侧,一心想要迎娶她。这个女子是谁呢,她是渭水对面莘国姒姓的女儿,大禹的后代,周文王所在的周国和那里隔着一条渭水河,当时河上没有桥,怎么办呢,有人说这不简单吗,划一个小木船把她接过来不就行了,但这个女子是大国国主的女儿,迎娶她得合乎礼、得合于她的身份,周文王最后想了个办法–“造舟为梁”,把很多船连起来搭成一座浮桥,把太姒迎娶了过来。以当时人们的能力,在渭水上架设浮桥也不是小的工程,最后婚礼办得非常隆重,很有荣光。

周文王迎娶太姒后,太姒果然非常贤德,后来太姒儿子中有两个非常有名,一个是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中国数千年的礼乐文化;一个周武王伐商灭纣,建立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周朝。太姒和周朝太姜、太妊被称为“周朝三太”,后世也常用太太称呼自己的妻子,就是希望迎娶的女子也像周朝三太那样贤德。

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婚礼上,首先选择的女子是温婉贤淑的好女子,古话说“娶媳求淑女 勿计厚奁”,意思是说娶妻子要选择善良贤德的女子,而不是看中她的家财,所以迎娶这样的女子也会有一系列正式的礼仪,这便是中国文化中的婚礼。

古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婚姻呢,因为《周易》里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才有父子,有父子才有君臣,有君臣才有上下,我们之前也和大家分享过,中国文化里人际关系分为五种,也称为五伦,这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夫妇,因为先有夫妇才会有孩子,孩子和父亲之间才有了父子的关系,父子关系推广到社会上才成为君臣的关系,孩子们之间会有兄弟的关系,兄弟关系推广到社会上就成了朋友的关系,所以五伦中夫妇是最基础的一种关系,也就是说所有的人伦关系,都是从夫妇关系开始的,故古人认为,婚姻是人伦的基础,也是礼的根本。

古代认为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事,两个家族结为秦晋之好,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就说两个人结为夫妻后,对上会祭祀列祖列宗,对下会绵延子嗣,唐宋后,每个家族都会有族谱,族谱里每代子孙的名字,以及所迎娶女子的姓氏名字等都会有记录,故婚礼对于一个家族非常重要,中国传统的婚礼上,也承载很多深厚的文化含义。

早在二、三千年前西周周公制礼后,结婚就有了一套固定的程式,即“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纳采”就是男家看中了某家的女孩,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说明情况,征求意见,纳采“采”不是彩礼的意思,纳采是采择、选择的意思。女方家知道来意之后会谦虚地表示,我们的家女孩恐怕配不上你们家公子,不过是寥备你们采择的对象之一。男方纳采带的礼物中通常会有雁。

为什么选择带雁呢?因为雁是候鸟,秋去春来,从不失信,暗喻夫妇间也要守信,不失节。大雁也是从一而终的候鸟,它一生当中只找一个配偶,暗喻夫妇间要彼此忠诚。此外,大雁飞行时十分有秩序,壮年大雁在前,幼小和老弱大雁跟随在后,这是其它候鸟所没有的,这也暗喻婚嫁象征家庭当中长幼有序。

第二个环节是“问名”,纳采后媒人要询问女方母亲的姓氏,祖上原来住在哪里,跟哪些姓氏有过婚姻关系,目的是弄清彼此在血缘上是否有联系,以避免出现同姓婚配的情况。因为同姓结婚,会使子孙不能昌盛。同时还要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就是这个女子出生的年月日时),看是否和男方相合。

第三个环节是“纳吉”,如果双方姓名、八字相合,如果相合,男方家会再派使者前往女方家通报,称为“纳吉”。我们现在有些地方,还会将双方的生辰八字请人看一下,是否相合或者是相冲。

第四个环节是“纳征”,这个“征”是“成”的意思,纳征相当于我们现代的订婚,婚事确定后,男方家就到女方家送聘礼,先秦时聘礼非常简单,就是五匹丝织品和两张鹿皮,后世送的东西逐渐增多。

第五个环节是“请期”,女方家收下彩礼后,男方要挑选娶妻的日子,婚期也是要通过占卜来选择的,婚姻是双方的事情,所以日子选好之后,要派使者到女方家通报,征得对方的同意,以示尊重。男方家的使者说,我们是否挑个吉日,把婚事办了,请问哪天最合适,当然这是客套话,但不说是失礼的,女方家也会回答,既然你们已经选中了吉日,还是请你们决定吧。男方这才把占卜的吉日告诉女方,这就是请期,请女方确定结婚的日期。

第六个方面是“亲迎”也就是新郎迎娶新娘的仪式,我们现在叫做迎亲,这是六礼中最核心的内容。新郎到女方家后,新娘父亲出门迎接,新郎然后向岳父岳母行礼。之后,新娘出房,跟随新郎到男方家。

新郎将新娘接回家后,男女要先拜天地,请天地作为婚姻的见证,请天地监督自己的行为,如有违背,将受到神明的惩罚;再拜高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夫妻对拜,表示喜结连理,以后两人要相敬如宾,相互扶持。礼成,代表着夫妻二人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西周时的婚礼,夫妻二人还各取头上一捋头发,合而作结,称为“结发夫妻”。

婚礼上新婚夫妇还会一起吃新婚第一顿饭,古代都是分餐制,食物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不在一个碗里夹菜,但是新婚这一天,新郎新娘中间会摆上三个餐具,里边分别是鱼肉、乳猪、兔肉,这些是夫妻共同享用的,叫“同牢而食”,“牢”是指动物的肉,为什么在这一天要吃一份食物呢,因为之前夫妻双方是在自己的家族当中,婚礼之后就是一家人了,通过这个礼节表示夫妻之间以后亲密无间了。现代婚礼闹洞房中,会让新郎新娘咬苹果,也有点这种含义。

然后还有“合巹而酳”,巹就是葫芦剖开的瓢,一个葫芦从中间剖开,夫妻两人各执一半,添上酒之后,同时喝下,叫合巹而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个葫芦从中间剖开是两个瓢,两个瓢合在一起是一个葫芦,寓意夫妻二人虽然是两个个体,但是婚后要成为一个整体了。

婚礼第二天还会拜见公婆,拜见公婆代表着接纳新娘成为家庭的一员,礼节完成后,下堂时还有重要环节,古时家里的台阶东边的是由主人上下的,西边的是由客人上下的,以往公婆都是从东边主人的方位上下,但是新娘拜见公婆后,公婆就从西边客人的台阶下堂,而新娘从东边主人的台阶下堂,代表家里主管者的传承已经完成,内主人由新娘来接替了。有的地方拜见公婆后,婆婆会把家里所有的钥匙交给媳妇,媳妇成为新的内当家了。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所以古代有非常隆重的婚礼来表示对婚姻的重视,古语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是说按照聘娶婚礼仪式,明媒正娶的女子才被承认是正妻,而私奔的只能被认为是妾。

因为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所以会有这么多重要的环节,来与之相配承载相应的文化内涵,关于中国的文化还有哪些,我们下次和您接着分享。

2022年7月25日星期一

明代传世马面裙“标杆”的 蓝色织金妆花缎裙

 端庄大气的蓝底,华丽的妆花纹饰

近日,山东博物馆这件

被称为明代传世马面裙“标杆”的

蓝色织金妆花缎裙

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马面裙的纹样都代表什么?

马面裙可以有多美?

“超养眼”科普了解一下

马面裙是什么

马面裙

由马面和褶裥组成

是中国古代女子主要裙式之一 ‍

宋代,马面裙已初具雏形

明清时期最为流行

640.png?x-oss-process=style/w10

△马面裙形制图

明代马面裙往往装饰有裙襕

(裙底以及膝盖位置饰以各种纹样的宽边,称为“襕”)

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

动物类纹样如龙凤,象征吉祥和美好姻缘

植物类纹样中

牡丹代表富贵、菊花代表益寿延年

△明 红色暗花缎绣云蟒裙(局部) 山东博物馆藏

山东博物馆书画部主任于芹

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

和明代马面裙相比较

清代马面裙样式更繁复

“明代马面裙基本固定为

左右各几对大的对褶

而清代女子喜欢在马面裙的侧面

打细密的褶子,甚至百褶”

640.png?x-oss-process=style/w10

△清 红色暗花绸堆绫盘金绣边饰马面裙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清 红色暗花绸堆绫盘金绣边饰马面裙(局部)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马面裙有多美?

让不少网友直呼惊艳的

明代蓝色织金妆花缎裙

正是山东博物馆的“明星藏品”

于芹介绍

“这件马面裙为孔府旧藏

一般推断为衍圣公夫人的服饰

(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

也有可能是孔府其他尊贵女性的穿着

这种妆花缎的织造工艺已经达到了

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顶峰”

△明 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 山东博物馆藏

缠枝四季花卉纹、回字纹

鸾鸟纹、花翟纹……

点缀在蓝色缎的裙料上

典雅而华丽

△明 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局部) 山东博物馆藏

此外,山东博物馆馆藏的另一件

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

也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白月光”

于芹说

“这件马面裙同为孔府旧藏

它的面料比较挺括

上面的花鸟图为典型的鲁绣

鲁绣不同于其它绣法

所用的线比较粗

绣出来的花纹非常立体”

△明 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 山东博物馆藏

该裙以红、绿、蓝、黄、黑等丝线

绣出山石、小桥流水、牡丹、石榴花

蝴蝶、翠鸟、燕子、鸾凤等纹饰

洋溢着春日的气息

△明 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局部) 山东博物馆藏

博物馆里的马面裙还有哪些?

“超养眼”高清大图来了

△明 红色暗花缎绣云蟒裙 山东博物馆藏

△明 衍圣公朝服下裳 山东博物馆藏

△明 葱绿地织金妆花纱蟒裙 孔子博物馆藏

△明 墨绿色暗花纱单裙 孔子博物馆藏

△五彩提花绸绣人物纹鱼鳞褶月华马面裙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五彩提花绸绣人物纹鱼鳞褶月华马面裙(局部)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蓝缎饰平生富贵纹阑干马面裙(局部)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中国古称“华夏”,何为“华夏”?

礼仪之大,故称夏

服章之美,谓之华

让我们共同回眸凝望这“服章之美”

观其华丽典雅的外观

识其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

原标题:这条明代马面裙可太美了,细节惊艳!

2022年6月11日星期六

北国大地上的人文瑰宝

 作者:蔡大雅

莫斯科市中心的两座俄罗斯东正教教堂。(Mladen Antonov / AFP)

精神上深植于古老基督教信仰传统的俄罗斯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深刻的内涵,是世界文化中弥足珍贵的瑰宝。这也一部分根源于酷寒的西伯利亚北国淬炼而生出来的一种内敛的精神力量。

前苏联七十年统治对俄罗斯人造成的心灵伤害至今没有完全弥合,然而无论是在新世纪俄罗斯的文学艺术创作,或是今天俄乌战争中俄罗斯人一波波四起,无惧的群体反战抗争中,都展现了千年古老的罗斯虽然历经共产党超过半世纪的非人统治,依然矍铄着北国大地上源自于古老信仰的深刻而朴质的力量。

宗教

相较于欧洲国家,罗斯的文化发展速度缓慢。西元九世纪以后,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古罗斯才逐渐有了文字。东罗马帝国东正教在10世纪被定为罗斯公国的国教,自此成为影响罗斯人与罗斯文化最深远的力量。

蒙古在13世纪的入侵摧毁几乎所有的城镇,积累数百年的古罗斯文化遭受严重破坏。蒙古统治罗斯的主要目的是征税和征兵,文化上的建设与发展几近空白,蒙古人统治罗斯二百多年,因为其采取宗教自由的态度,并十分维护东正教教会与教徒的权利,除了让人民在苦难时从信仰获得慰藉外,也使教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稳定社会及政治的支柱。

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灭亡前,就有大批学者、修士、工匠和百姓四处逃难,其中有些跑到同为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他们带着欧洲当时最先进的知识、艺术和技术,为俄罗斯文化的发展注入动力。教堂与修道院逐渐增多,有着洋葱头造型的教堂成为东罗马文化与俄罗斯风格的绚丽结晶。

俄罗斯人认为穹顶象征至高无上、光亮无比的神,因此穹顶若非镀上金银,使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是以多彩的色块旋转向上形如火焰。对俄罗斯人来说穹顶的数目也是有讲究的:13代表耶稣和12门徒、25就是前述再加上12先知、33则象征着耶稣在人间度过的岁月。

绘画

留存至今的最早期的俄罗斯绘画,是绘于教堂或修道院内的圣像画,例如在15世纪前半叶安德烈‧卢布列夫绘制的《圣三一像》,从画中浓厚的拜占庭风格可以看出其对俄罗斯早期画风的巨大影响。

安德烈.鲁布烈夫的《圣三一像》。(公有领域)

直到彼得大帝(1672至1725年)推行西化、派遣大批留学生到欧洲学习各种科技与工艺,并引进各国的专业人才后,俄罗斯的文化才开始向西方靠拢,绘画也逐渐脱离中世纪宗教画的范畴,转向描绘现实世界的人物或场景。此时的画作多以肖像画为主,从画中人的穿着与姿态,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俄国人在面对新旧交替的时代时所受的文化冲击。

沙王彼得一世于1838年肖像。(公有领域)

在西化之前,俄国人保持着中世纪拜占庭式的穿着打扮,长袍宽袖,男子留着大胡子、女性头戴连帽罩,在当时的欧洲各国中显得突兀落后。彼得大帝下令男人剪掉大胡子,违者课重税;衣着改为欧洲当代流行的款式,小披肩、合身的上衣加上紧腿裤子;导入英法的社交礼仪,例如优雅的用餐与谈吐、喝咖啡说法语、携女伴参加晚宴等等。彼得大帝在文化上的改革与转型,将俄国从封闭静止的状态带入开放竞争的世界,使俄罗斯文化在不久后迈入黄金时期。

俄国的国力与文化在叶卡捷琳娜大帝(英译为凯萨琳大帝,1729至1796年)在位期间达到最鼎盛阶段。她原是一位德国公主,以政变取代她不得人心的沙王丈夫,统治俄罗斯长达34年,是俄罗斯帝国在位时间长的沙王。叶卡捷琳娜受过良好教育、聪敏好学且刚毅果决、善于治国也热爱文学和艺术,现存于圣彼得堡冬宫艾米塔吉博物馆内的大量艺术品,就是源于叶卡捷琳娜女王的收藏。

叶卡捷琳娜大帝肖像。(公有领域)

除了收集大师名作外,叶卡捷琳娜还创建了皇家美术学院(现名为列宾美术学院),以写实技法为主要的教学传统,培育出许多知名的画家,如列宾(I. Repin)、苏里科夫(Surikov)、库因兹(A.I. Kunguy),希斯金(I.I.Shishkin)、波连诺夫(V.V. Polenov)、瓦斯涅佐夫(V. Vasnetsov)、谢洛夫(V. A. Serov)、福鲁别里(Vrubel)等等。

伊凡四世的肖像画,1897年由“俄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名画家瓦斯涅佐夫绘制。(公有领域)

文学

彼得大帝西化前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以口头传颂的民歌形式记录而成。彼得西化的同时也对俄文进行改革与规范,使其书写及表述不再艰深窒碍,大众文学开始发展,为稍后出现的诗歌、散文与剧作奠定基础。

叶卡捷琳娜大帝喜好阅读,醉心于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的作品,并致力将其宣扬的理念在俄国的教育和政治体系中付诸实现。虽然部分改革并未成功,但在教育方面的建设如同埋下的沃土,为即将绽放的文学瑰宝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

除了大量引进欧洲的经典作品并翻译成俄文、启蒙俄罗斯人外,叶卡捷琳娜大帝也会创作戏剧和小说,并撰写回忆录。此外她也慷慨资助当代的欧洲大哲:她从未见过伏尔泰,因激赏其书作内涵而提供资助长达15年,直到哲人逝去为止;法国政府威胁狄德罗要禁止其出版百科全书,女王知道后即向狄德罗提供庇护。

前人的努力使俄国文学从19世纪开始绽放光芒,拉开序幕的是浪漫派作家如普希金(A. Pushkin)、莱蒙托夫(M. Lernmontov)等人。在继之而起的现实主义浪潮中,诞生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小说家如果戈里(N. Gogol)、屠格涅夫(I.Turgenev)、杜思托也夫斯基(F. Dostoyevsky)、托尔斯泰(L.Tolstoy)、契科夫(A. Chekhov)等等,使俄国一跃成为文学大国。

进入20世纪的俄国文学虽然繁华依旧,却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共产党暴力夺取政权后,以所谓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作为官方的文学教条,对思想与言论的箝制使文学的火种逐渐熄灭。坚持传统创作理念的作家不是被禁止出版作品、被流放,就是被迫流亡异乡,例如以《齐瓦哥医生》扬名西方的巴斯特纳克(B. Pasternak)迫于压力婉拒诺贝尔奖,在痛苦和孤立中度过余生,直到死后其作品才被允许出版,又过了数十年在苏俄解体前才被恢复名誉。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A. Solzhenitsyn)则经历了被劳教、流放、剥夺国籍后流亡海外的命运。

1974年2月15日,俄罗斯作家兼历史学家索尔仁尼琴在前往苏黎世前摄于科隆。(AFP)

虽然如此,赤化之前的俄罗斯文学奠定的基础使得在前苏联酷烈统治下创作的文学家依然能够创造出如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这样的巨制,深度向世人展现了共产党铁蹄下的真实面貌,以及共产暴政对于人类心灵的摧残。

进入21世纪,前苏联的文学创作依然慧光突现,或以嘲讽,或带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的各种后现代风格,遥接旧俄时代果戈里《死灵魂》等文学奇葩,呈现了前苏联奇诡的另一风貌。

音乐

早期的罗斯音乐除了宗教音乐外,多是以民歌的形式,或作为民间舞蹈的伴奏音乐而流传。彼得大帝西化时邀请许多欧洲音乐家到俄罗斯演出,推动朝廷和贵族举办大大小小的音乐会或舞会。沙王的礼遇带动社会上下对音乐家的尊重,使之在俄罗斯享有极高的地位,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

18世纪是俄罗斯音乐学习成长的时期,欧洲传入的音乐形式与乐器不断普及、各国名家纷纷前来表演献技,古典音乐成为各阶层的共通语言:上层阶级会鼓励儿女学习音乐,视之为高尚的生活情趣;有天赋的音乐学生和年轻的音乐家无论什么社会阶级都能获得赏识和支持;甚至连处于最底层的农奴都能组成乐团,在农闲时合奏乐曲。

随着全民爱乐的风气渐成,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接收外来的音乐,而是希望听到能呈现本土风格的作品。音乐家开始提倡用古典音乐的作曲手法,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斯拉夫民族特色的音乐,并用与欧洲相同水准的演奏技巧演出,来展现俄罗斯民族音乐中多层次的深刻内涵。这个愿望在19世纪由葛令卡(M. Glinka)带头实现,并开启了俄罗斯音乐融合古典技法与民族曲风的发展方向。

“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葛令卡,1840年。(公有领域)

葛令卡的创作丰富多样、作品涵盖交响乐、歌剧、室内乐、歌曲等不同类型。他以同时代的文坛好友普希金的诗作为歌词,配上优美动人的旋律,谱写浪漫曲,兼具艺术性与大众性。葛令卡是第一位被欧洲音乐界公认的俄罗斯杰出作曲家。他开启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辉煌时代,被后人誉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

如同文学界的人才辈出,19世纪也是俄罗斯音乐界的黄金时代。从葛令卡开始,众多巨匠级的音乐家如涌泉般精彩现身,他们有的力倡具有民族特性的创作、有的致力于教育、有的专精于演奏技艺的不断进步,共同将俄罗斯的音乐艺术推至顶峰,使之成为俄罗斯人的骄傲与全人类的共同珍宝。

1856年葛令卡的学生巴拉基列夫(M. Balakirev)在圣彼得堡组建一个音乐创作小组“强力集团”(也叫五人乐派,Moguchaya Kuchka)。五人中除了巴拉基列夫外,其他都以业余作曲家起步,最后成为音乐大师,例如以《天方夜谭》等作品闻名于世的林姆斯基-高沙克夫原是海运军官,后来才到圣彼得堡音乐院担任教授,他的早期作品是在出海航行期间构思创作而成、创作《展览会之画》的穆索斯基是公务员、歌剧《伊果王子》的作者鲍罗定是有着医药博士头衔的化学教授。

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兄弟(A. & N. Rubinstein)从柏林学成归国,于1859年成立俄罗斯音乐协会、在1862年创建了俄罗斯第一所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院,而后又在莫斯科创立莫斯科音乐院。学院秉持传统的理念与高标的规范,培育出无数杰出的音乐家和演奏家,例如享有国际声誉的柴可夫斯基(P.Tchaikowsky)、葛拉祖诺夫(A. Glazunov)、史特拉汶斯基(I. Stravinsky)、普罗高菲夫(S. Prokofiev)、拉赫曼尼诺夫(S. Rachmaninov)、史克里雅宾(A. Scriabin)。团体有圣彼得堡爱乐、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等等。即使经历20世纪的巨变与共产极权对文化的破坏,这份坚持也未曾改变,才使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及表演艺术至今仍位于世界前沿之列。

结语

前苏联解体之后,共产主义强加于俄罗斯的枷锁并未完全褪去。然而,随着这一轮乌俄战争,笼罩在罗斯头顶的极权铁掌终将耗尽它最后的一丝蛮力而崩塌。正如俄罗斯北国大地上遍布的一座座大大小小,东正教壮美虔敬的金色教堂在苏联解体后再度敲响了钟声,古罗斯源自古老信仰的力量之泉将再度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