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亂世收藏」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亂世收藏」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月28日星期五

唐诗漫谈】离别时的豪爽

 作者:薛驰

王维的离别诗也写得高远明快,《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图为 唐 王维《千岩万壑》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19
【字号】     
   标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杨山人归嵩山(李白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中国传统文化重别离,自有骊歌,其中不乏感伤。南朝江淹名篇《别赋》,开端即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不过,唐诗中的离情别绪,格调大有不同,充分表现了唐文化“精细而又大气”的特点。本篇专谈唐别离诗中的豪爽之气。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应是唐别离诗中最早的名篇。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寓送别情意于举目千里之间,气象阔大;次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暗示身在仕途,离别是常,何须萦怀,期望有所作为;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名句,高远志向、胸怀旷达;尾联顺承上句并收结,情调开朗、情意深厚。王勃此诗一扫送别诗中的悲怆之气和悲苦之态,其《送卢主簿》有“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句,与《白下驿》有“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句,两诗皆类此,首开风气。

同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也呼应着王诗的这个基调。其诗《于易水送人》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真是豪气干云,不怪乎其能写出“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样大气磅礴的句子。骆宾王之所以自雄,乃在于其有一颗“高洁”之心(《在狱咏蝉》)。他《别李峤得胜字》最后两句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所化用、推向云端,王诗曰: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天之中的孤山与置于玉壶的冰心,形成一种意境,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不著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有了这颗“冰心”, 环境再恶劣都能坦然面对,一个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孤独(《论语‧里仁》曰“德不孤,必有邻”)。这就有了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如果说高适是边塞诗人,别离诗有豪气不足为奇;那么,在后入心目中云淡风轻的孟浩然,其《送朱大入秦》诗却也豪逸,诗曰:“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与孟浩然相知相和的王维,多有离别诗,意蕴悠长,而其《送梓州李使君》诗也写得高远明快,诗曰: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大意: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这首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前四句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

再看与王维有唱和的李颀(690年—751年)《送陈章甫》一诗。陈章甫很有才学,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陈仕途并不通达,也无心官场。《送陈章甫》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诗曰: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此诗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情怀豁达,无儿女沾巾之态。

图为元 盛懋绘《坐看云起图》局部。 (公有领域)

以上诗都出于初、盛唐,那么晚唐的别离诗呢?晚唐国势倾危、政治昏暗、民怨沸腾,但是,仍有“大气”底色。例如,请看陆龟蒙(?—约881年)的《别离》: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这里“功名”两字,宜作“兼济天下”解。此诗以议论为诗, “带情韵以行”,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

又如,生活于晚唐之僖宗、昭宗年代的李咸用。他屡试不第,一生沦落,工于诗。“晨钟暮鼓”一词即本其《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而警语“男儿当自强”出自其《送人》诗,诗曰:“一轴烟花满口香,诸侯相见肯相忘。未闻珪璧为人弃,莫倦江山去路长。盈耳暮蝉催别骑,数杯浮蚁咽离肠。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其《别李将军》可与此诗相参,诗曰:“一拜虬髭便受恩,宫门细柳五摇春。男儿自古多离别,懒对英雄泪满巾。

为什么唐别离诗中有一股豪爽之气呢?笔者以为与三个因素有关。

其一,唐人进取。唐之称为“盛”,或许主要在此。例如,边塞诗在唐为全盛,历代未有。边塞诗人岑参,其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三首别离诗名篇——《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结构严谨,激越豪壮,别具一格,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正是盛唐气象的写照。

其二,唐人达观。进取不一定得偿所愿。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怎么办呢?好像“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唐人非常洒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的诗大概只有唐人才能写。又如,中唐诗人李益(748年—829年),爱情悲剧痛彻心扉,但仍能将这种疼痛埋在心里,而不是溺于情不可自拔,请看其诗《古别离》:“双剑欲别风凄然,雌沉水底雄上天。江回汉转两不见,云交雨合知何年。古来万事皆由命,何用临岐苦涕涟。”

其三,唐人信仰。有唐一代,儒释道三教齐兴(短暂的会昌期间灭佛除外),信仰大兴,社会心理和文化艺术受到深刻影响,使唐人的达观有了终极关怀的支撑,并得到升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自有一股超然之风、豪爽之气。这以李白诗仙最为典型。例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此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而是忧愤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全诗断续无迹,韵味深长,既豪放又自然,故明人评曰“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

不仅如此,李白的别离诗还极奇特、神奇,令人眼界大开,《梦游天姥吟留别》与《远别离》都是这类名篇。文首所列《送杨山人归嵩山》诗,亦颇不凡,该诗大意:

我有万古不坏的仙宅,那就是嵩山之阳的玉女峰。那挂在东溪松间的一片明月,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杨先生您又要去那里采集仙草,去攫食紫花的昌蒲保持青春的面容。年底时我或到嵩山之阳拜访您,您可能在青天上乘着白龙来相迎。

全诗亦真亦幻,“情与景偕,思与境共”,情深义厚而又超奇旷达。唐人张碧曾用“天与俱高,青且无际”(《唐诗纪事》)八个字评价李白的诗,此诗亦足以当之。

千载之后,唐别离诗中的豪爽之气,也令人心动。

2021年1月30日星期六

穿越沼泽 迎接希望 画家分享为川普作画心得

 传统艺术的爱好者们在2019年频繁听到乔恩‧麦克诺顿(Jon McNaughton) 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他的一幅描绘川普总统,风格大胆的作品《穿越沼泽》(Crossing the Swamp)在推特上疯传。画中的川普正指挥着一艘船穿越沼泽(暗指华盛顿特区),与悬挂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画《乔治‧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George 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有着同样深刻的寓意,简直就是向后者致敬。

“这简直戳中了某些人的痛处”,麦克诺顿开玩笑地告诉《大纪元时报》,也恰恰是这点让他备受关注。

穿越沼泽》(Crossing the Swamp)画作。(由乔恩‧麦克诺顿提供)

麦克诺顿从高中起就开始专业绘画,已从事政治类艺术近十年。自2017年川普当政以来,他一直为挺美运动发声。

告别动荡的2020年,画家对新的一年充满乐观,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在迷茫的时期“充当一盏明灯”,他分享了自己对川普离开白宫以后的预测。

麦克诺顿最近刚完成一张川普的铅笔素描,并引用了川普1月19日说的一句话,“这才刚刚开始”,他表示,“不管他(川普)当不当总统,他都会反对那些沼泽”。

“这才刚刚开始”画作。(由乔恩‧麦克诺顿提供)

他接着说,“2020年是川普真正展现自己强大内心的一年,从弹劾到新冠病毒”,“我很惊讶他经历的这些磨难,感觉全世界都在与他作对。”

麦克诺顿也表达对川普的敬意,“可他就是不放弃,这就是我欣赏他的地方。我相信很多美国人都是这样的,我们都没有放弃。”

谈到近期的创作,画家表示去年自己发表了不少作品,每幅画创作的时间从几周到两个月不等,还有一些作品尚在创作中。

希望的遗产》(Legacy of Hope)画作。(由乔恩‧麦克诺顿提供)

去年麦克诺顿创作了《希望的遗产》(Legacy of Hope)这幅油画。他在画中描绘了川普被美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包围着——乔治‧华盛顿,哈丽特‧图伯曼(美国废奴主义者),亚伯拉罕‧ 林肯,托马斯‧杰斐逊,约翰‧肯尼迪,和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美国废奴主义者)。那些名人或轻抚他或为他祈祷。那天全美发生了暴力骚乱,一群保守主义黑人参观了白宫,并围在川普的办公桌旁祈祷,这一场景被拍了下来,画家正是看到了这张照片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麦克诺顿说,《希望的遗产》(Legacy of Hope)非常受欢迎,“川普总统确实给很多支持他的人们带去了希望”,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画家的另一幅油画《你是假新闻》(You Are Fake News)也是广受好评,画名取自川普电视直播时经典讲话,幽默地表现了川普在白宫草坪上与扮作小丑的新闻界会面,背景是海军陆战队一号。

《你是假新闻》(You Are Fake News)画作。(由乔恩‧麦克诺顿提供)

“我创作油画的本心,是想留下一幅具有时代特色的画卷,当后人回顾这段历史时,他们从中可以领会到保守主义的涵义。”麦克诺顿说。

我们在和画家的网上会面中,极力问麦克诺顿是否还藏有一手,他说是有一幅作品还没发表,正等着版权批准,暂时保密。他调皮地说,“这样的作品还不少,我要藏在金库里,50年以后再拿出来时就一鸣惊人了。”

对于未来的前景,麦克诺顿将保持创作的活力和开放的思想。他一直在考虑以第二修正案这个主题,在以前的作品中例如《坚守立场》(Stand Your Ground)和《表态》(Take a Stand)中都提到过。他也会选些认为很重要的主题,例如自由,权利,宪法等等。

《被遗忘的人》(The Forgotten Man)画作。(由乔恩‧麦克诺顿提供)

麦克诺顿最出名的作品当属《被遗忘的人》(The Forgotten Man),创作背景是2010年通过《奥巴马健保法案》。此画被著名新闻主持人肖恩‧汉尼提(Sean Hannity)买下,甚至出现在他的节目里。画面描绘的是历届的总统们和时任总统,有些崇尚宪法,有些则表现出亵渎宪法,而代表美国人民的那个人坐在椅子上显得沮丧和被遗忘。

画家说,他推崇的绘画大师中也有画时政主题的,例如切斯科‧德‧戈雅(Francesco de Goya)。他还模仿戈雅的《五月三日》(The Third of May)创作了一幅类似作品,不过和戈雅表现的西班牙士兵处决叛乱分子的主题不同,他画的是“安提法”(Antifa)分子焚烧美国国旗并威胁保守派。

“抵抗军” 画作。(由乔恩‧麦克诺顿提供)

麦克诺顿也很崇拜达芬奇和美国现实主义画家罗曼‧罗克韦尔(Norman Rockwell),像这个多产的画家一样,他自己的名字也逐渐变得家喻户晓。

画家说,“我想再过50年,100年,人们看到我的作品,就会想,‘那时我们的国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麦克诺顿认为,2021年国家将处在“疯狂的漩涡”中,他希望用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感受。“对那些购买我的画的人,这表达的是人们对国家现状的看法。这也是我的重心,做最好的打算,并且继续奋斗。”穿越沼泽 迎接希望 画家分享为川普作画心得

左图:“这才刚刚开始”画作;右图:画家乔恩‧麦克诺顿。(由乔恩‧麦克诺顿提供)
乔恩‧麦克诺顿在工作室。(由乔恩‧麦克诺顿提供)

想看麦克诺顿更多的作品,请登录:https://www.mcnaughtonfreebook.com/2020

(英文大纪元记者Michael Wing对本文有贡献)

2020年9月14日星期一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长卷,传为顾恺之(345年-406年)的作品,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该画卷为5世纪到8世纪时期的摹品。此画根据晋诗人张华所公元292年作《女史箴》一文所绘,《女史箴》用于告诫皇帝后宫中的女性尊崇妇德,此画卷表现了张华的诗歌。

此画是现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国画长卷之一[1],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书画作品之一[2]。最早见于记录是宋徽宗时期,传世几百年留下了大量藏家的印章,最后成为了乾隆皇帝的收藏。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女史箴图》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这幅画卷并不完整,十二幅场景中的前三幅场景已经丢失,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拥有十二幅场景的南宋素描摹本。

此画卷位列BBC《展示世界历史的100件文物》第三十九名。访问Google文化学院网站可在大英博物馆栏目下观摩《女史箴图》的高清影像。[3]

背景[编辑]

Four panels arranged vertically, showing various Chinese scenes, the bottom panel showing an emperor riding in a palanquin, with a lady walking behind
北魏漆案

西晋惠帝时期,贾后专权,祸乱后宫,贾后失败之后,张华作《女史箴》一文来教导后宫女性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4]

《女史箴图》以绘画形式展示了292行的张华的诗,用于教导皇帝后宫中的女性遵从妇德[5]。中国儒家礼仪有专门约束和限制女性的妇德或称妇道,其主要内容有:明妇顺,倡妇德,讲贞节,男尊女卑,等等,妇德要求女性一生顺从男人的支配,保持地位低下和艰难,保持温柔安静,等等,《女史箴图》教导宫廷女性尊崇妇德,以得到荣誉。

最早用来展示张华诗的作品已不可考,1986年出土的北魏司马金龙(?- 484年12月19日)墓漆案,就有班姬辞辇的场景,意味着张华的作品很早就被人们所引用。[6]

也有学者[7]认为,最早期的《女史箴图》可能是晋朝官方为张贵人刺杀晋孝武帝事件警示后宫下令绘制。

作者和绘制时间[编辑]

此画一直被认为是晋顾恺之所作,但是画作上并没有顾恺之的签字和印章[note 1];并且,现在没有发现顾恺之绘制此画的文字记载。最早提到这幅画的是宋代的米芾[8],米芾认为此画为顾恺之所作,但是没有他是以何种方式认定此为顾恺之作品的记载。后来此画被收录到宋徽宗的1120年的宣和画谱中,宣和画谱记录该作品为宋徽宗所藏九件顾恺之作品之一[8]。由于宣和画谱的记录,《女史箴图》一直被认为是顾恺之作品直至近代。

1816年清代学者胡敬(1769–1845)第一次指出这幅《女史箴图》不是顾恺之的原作,而是唐代摹本[9]。到20世纪,又有学者根据画作中关于景物的绘画的风格,提出这幅画不是顾恺之的作品[10]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的陈葆真根据1986年司马金龙墓的发现指出,《女史箴图》是早期《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作者很可能是顾恺之[11]。同时,通过对画卷的紫外线扫描,发现了画作历经千年,经过数次修改和维修,可能造成了景物风格的变化。[12]

故宫博物院藏本[编辑]

故宫博物院藏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宋孝宗时期的素描摹本[13],该素描摹本为临摹大英博物馆本[14],并且保存了所有十二幅场景。但是,前三幅场景的绘画却没有后九幅详细,可能前三段场景在制作此摹本的时候已经丢失,而为后人创作。[15][16]

画卷的构成[编辑]

现存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现存原作12幅场景中的九幅,历代又在画卷两段添加内容。现在画卷被分为三部分平放展示。[17]

大英博物馆展示的三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原作部分,长348厘米,高25厘米;

第二部分:后世添加部分,长329厘米,高25厘米;

第三部分:乾隆朝邹一桂所作松竹石泉,长74厘米,高24.8厘米。


被大英博物馆分割前的画卷构成如下:[18]

乾隆朝邹一桂所作松竹石泉 (1686–1772)
  • 蓝锦缎绣花外皮,上乾隆御题“顾恺之画女史箴并书真迹,内府珍玩神品”,为1746年重新装裱时所加。
  • 宋代丝绸牡丹绣球外皮,可能为宋徽宗时期制作
  • 丝质画布,乾隆御“彤管芳”[19]
  • 宋代丝质画布,盖有大量收藏章
  • 黄绸画布,乾隆御题诗和兰花
  • 九场景《女史箴图》原作
  • 宋代丝质画布,盖有大量收藏章
  • 宋代丝质画布,乾隆绘兰花
  • 金章宗手写张华诗作,[20] 由于该部分尺寸和原作完全不同,可证明此金章宗手书是其他作品中剪切下来,粘贴到《女史箴图》中。[21]
  • 丝质画布,项元汴(1525–1590)所作长后记
  • 丝质画布,乾隆皇帝后记
  • 纸质画布,乾隆朝邹一桂所作松竹石泉,长74厘米,高24.8厘米

描述[编辑]

《女史箴图》原作部分

大英博物馆版前三幅场景丢失[note 2]。以下介绍最有可能的场景组成。[15]

十二段场景如下

  • 场景1——引言;
  • 场景2–5——介绍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后妃;
  • 场景6——山景图和对后面6幅场景的介绍;
  • 场景7–11——宫廷生活;
  • 场景12——结尾,宫廷女官记录训诫。

张华的诗歌的摘录放在每个场景的前部分。


场景1:引言[编辑]

Man with a hat facing a woman in a long robe
茫茫造化,二仪始分。
散气流形,既陶既甄。
在帝庖羲,肇经天人。
爰始夫妇,以及君臣。
家道以正,王猷有伦。
妇德尚柔,含章贞吉。
婉嫕淑慎,正位居室。
施衿结褵,虔恭中馈。
肃慎尔仪,式瞻清懿。

第一部分引言只存在于故宫博物院版。画中男女对视,[15]男女之间的一段诗文可能是被错误放置于此。[15]

此部分介绍了《女史箴图》所表现的主题,即中国传统社会中束缚妇女的传统男尊女卑的妇德或妇道。[15] 。

场景2:樊姬感庄[编辑]

Woman seated in front of an empty table
樊姬感庄,不食鲜禽。

楚庄王时期的樊姬,为了反对庄王的奢华生活,连续三年不吃庄王狩猎得到的鲜肉。[24]

场景3:卫姬谏齐桓公[编辑]

Woman seated in front of a set of bells and a set of chimes
卫女矫桓,耳忘和音。
志厉义高,而二主易心。

齐桓公夫人卫姬,以不听和乐的方式劝告齐桓公上进。[25]

场景4:冯婕妤挡熊[编辑]

Bear attacking a woman, protected by two men with spears, with a woman walking away to their left, and a man and two women sitting together to their right
玄熊攀槛,冯媛趍进。
夫岂无畏?知死不吝!

此场景为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第一个场景冯婕妤,冯媛,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汉元帝在虎圈观兽搏斗,妃嫔都在座奉陪。一只熊突然跑了出圈外,冯媛挡熊救驾[26]。这个画面,展示了冯婕妤直面黑熊,就要被黑熊所伤,被手持长矛的两侍卫救下,皇帝和两个后妃看着事情的进行,而另外一个后妃伏婕妤却跑开了,这个逃跑的场景在张华的诗作中并没有提及,却是汉书中所记载,这说明作者的画作并没有完全按照张华的诗作来创作。

对比大英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摹本,故宫博物院的摹本中人物间隔比较大,减轻了挡熊过程中的紧张程度,下一场景的描述文字也被错误的放到逃跑的婕妤后面。

场景5:班婕妤辞辇[编辑]

Man and a woman being carried in a palanquin, with a woman walking behind
班妾有辞,割驩同辇。
夫岂不怀?防微虑远!

汉成帝便与班婕妤出游,邀班婕妤同銮,但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27]。汉成帝之后,王莽篡汉。

这个场景也出现在1986年出土的北魏司马金龙(?- 484)墓漆案上,但是北魏司马金龙(?- 484)墓漆案上的皇帝銮驾上没有妃子同坐,而《女史箴图》的銮驾上确有妃子同坐,表示皇帝的行为不合时宜,暗示后来的王莽篡汉。

第2,3,4,5个场景,以古代帝王后妃的故事,来教育女性应该具备的妇德。

场景6:山景和猎人[编辑]

Mountain with tiger and other animals on it, birds flying about it, a red sun on the right and a full moon on the left, with a man to the left of the mountain aiming a crossbow at the tiger
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
日中则昃,月满则微。
崇犹尘积,替若骇机。

画中绘有一山,山中有老虎和其他动物,鸟类飞向山中,一红色的太阳在右边,一满月在左边,左面一猎人持弩瞄准老虎。

这个场景为前面的著名帝王后妃的故事作一个结语,然后转向画卷的下一个部分。

这个场景表现了世事皆难逃盛极而衰的法则,只有妇德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日月有常,太阳到了最高处也会落下,月亮到了最满的时候也会开始有缺,名和利看似庞大的大山,但只不过是一堆尘土,失去它们和用弩机射箭一样快。只有妇德才是永恒。也暗示了身居高位权倾一时的的贾后,祸乱宫廷,不尊妇德,最后落了个凄惨的下场。

这个场景,是各地学者最有争议的场景,早期中国绘画太阳中往往有三足的乌鸦,月亮中为蟾蜍。但不同的是,大英博物院藏《女史箴图》的月亮中的动物可以断定是一只玉兔。故宫博物院摹本月亮中反而为蟾蜍。[28]另外,很对学者对这个场景的山景的风格也有异议。[29]

通过最近对《女史箴图》的紫外线扫描,发现这个场景几乎所有的部分都被损坏和修复过。所以造成了以上争议。[30]

场景7:化妆[编辑]

A woman sitting in front of a round mirror on a stand, with a woman behind combing her hair, and another woman sitting to the right, looking into a mirror held in her hand
人咸知饰其容,而莫知饰其性。
性之不饰,或愆礼正。
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该场景想表现的是化妆只能美化容貌,不能美化品质,品质如果得不到美化,行为就会有错误和混乱,以妇德的标准改正和美化内心的品质,克服自己的邪念才能成为使自己真正具备美丽高贵的品德。

该场景一改前六个场景的紧张气氛,显得放松,画面中是三个妃子在洗漱化妆,一个妃子坐在铜镜和化妆盒前,另一个妃子为她梳头,另一个照镜的妃子可以通过镜子看见她的脸,镜子的正反两面,代表外貌和品德。

场景8:卧室[编辑]

A woman seated inside a canopied bed, with a man sitting on the edge
出其言善,千里应之。
苟违斯义,则同衾以疑。

该场景想表现,如果说出妇德的好处,千里之外都有知己,如果违背了妇德的要求,即使同床也会迟疑。

该场景绘有皇帝访问一妃子,但是坐在床边却迟疑,画中的妃子,斜靠床边,也显得警觉和迟疑。该场景直接表现和张华的诗作。[31]

场景9:家庭[编辑]

A group of eight adults and children
夫出言如微,而荣辱由兹。
勿谓幽昧,灵监无象。
勿谓玄漠,神听无响。
无矜尔荣,天道恶盈。
无恃尔贵,隆隆者坠。
鉴于小星,戒彼攸遂。
比心螽斯,则繁尔类。

这个场景和第六个场景的山景相呼应,表现了一样的思想,世事皆难逃盛极而衰的法则,女性以妇德要求自己,要意识到为男性从属和渺小的地位。画面中帝王后妃和子女们形成一个和第六个场景中山景一样的三角形,如果做不到妇德的要求,即使有稳定的家庭生活,也会和尘土构成的大山一样,瞬间灰飞烟灭。[32]

场景10:拒绝[编辑]

A woman walking towards a man who has raised his hand towards her and is turning away
驩不可以黩,宠不可以专。
专实生慢,爱极则迁。
致盈必损,理有固然。
美者自美,翩以取尤。
冶容求好,君子所仇。
结恩而绝,职此之由。

这个场景和前面的和谐场面形成对比,帝王拒绝了他的妃子[33],画家用这个场景来表现如果做不到礼教中规定的妇德,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社会主宰男性的认同。

场景11:收获[编辑]

A lady seated by herself
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兴。
靖恭自思,荣显所期。

场景10表现了一个不遵守妇德被拒绝的女性,这个场景里绘了一个具备妇德的女性,将会得到荣誉。

场景12:女史[编辑]

Two ladies walking towards another lady standing at a writing table with a writing brush in her hand
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结束场景,画面中女史埋头专心记录,两个妃子向她走去。

历史[编辑]

米芾首先提及此画,然后进入徽宗宣和画谱,此画本身有许多可以用来断代的收藏印章[34],但是很多被证实为伪作,比如一个“弘文之印”的印章,曾被认为是弘文馆的印章,但是后来被认为是伪造的,或者是一个后来叫弘文的人的私章。[35][2]

最早的被认为的正式印章是“睿思东阁”,睿思宫为宋神宗(1067–1085)时期的宫殿,睿思宫虽然不是用来收场画作的场所,但是其中藏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石刻[34],这幅画的存在,可以由徽宗1120年的宣和画谱和更早期的米芾确定,米芾记录此画为太监刘有方(活跃于1074–1099)所有。[36]

1121年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女史箴图》下落不明,但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宋摹本可知,此画没有落入金朝。《女史箴图》最后的部分有金章宗的印章,但是此印章没有在画面之上,所以很可能是后来加上的[20],画的最后部分还有南宋著名奸臣贾似道的印章。[37]

南宋灭亡之后,王恽(1227–1304),受命整理南宋宫廷收藏,王恽的清单中没有提到《女史箴图》,元朝时期《女史箴图》由谁收藏未知,但是画中有一个八思巴文写成的“阿里”的收藏章,所以元朝时期该画很可能由一个回鹘官员收藏。[19][38]

直至明朝中期王鏊(1450–1524)、严嵩(1481–1568)相继收藏,严嵩1562年倒台后,他的收藏被明政府没收[19],但是很快又流入何良俊(1506–1573),然后顾从义(1523–1588)之手。1560年代项元汴(1525–1590)在《女史箴图》图上盖了50个收藏章[39],然后是著名画家董其昌(1555–1636)[40]。后来在明末清初,《女史箴图》又被张丑(1577–1643)、张孝思笪重光(1623–1692)、梁清标(1620–1691)等人收藏,最后从大盐商安岐(1683–1746)处流入乾隆皇帝之手。[41]

Drawing of an orchid in Chinese brush strokes, with Chinese calligraphic inscription, and various seal impressions
乾隆皇帝的兰花和题诗.

乾隆皇帝对《女史箴图》非常喜爱,1746年重新装裱,加入一些新部分,包括开头的描述,乾隆皇帝亲手画的兰花,等,乾隆皇帝把《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 《蜀川胜概图》 《九歌图》 一齐称为四美,藏于静怡轩[42] 乾隆皇帝在《女史箴图》上盖了37个收藏章。[43]

乾隆皇帝死后,包括《女史箴图》在内的“四美”一直被收藏于紫禁城建福宫花园,慈禧太后时期被移往颐和园,1899年义和团事件八国联军进京,驻颐和园的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克劳伦斯.K.约翰逊上尉(Captain Clarence A. K. Johnson (1870–1937))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约翰逊上尉的家人后来辩称,《女史箴图》是一个被约翰逊救过的贵妇的赠品,[44]约翰逊1902年回到伦敦后,并没有意识到《女史箴图》的价值,他把《女史箴图》拿到大英国博物馆,想让馆员给画轴上的扣估价,大英博物馆绘画部的管理员Sidney Colvin (1845–1927),和他的助手Laurence Binyon (1869–1943)意识到了这幅画的价值,于是以25英镑从约翰逊手中购得。[22][45]1912年,大英博物馆雇佣日本画家杉崎秀明和漆原木虫制作了100份木板复制品,1914到1915期间,《女史箴图》被分割成两长段和一小段保存,第一段包含9幅场景的原作,第二段的包括了其他所有的后来添加部分,第三段是邹一桂的画作,[22]从1914年以来,此画被保管于大英博物馆北区,由于光线原因很少展出。[46]

注释[编辑]

  1. ^ 现存签名为代所加[2]
  2. ^ 但是,也有学者建议只丢失了2幅,[22]但是所有的学者都建议此话做有一段引言场景[2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