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星期六

大型连锁超市可从能源账单中节省出 700 万美元的开销


解决零售商店能源成本. 一家普通的美国超市每年用于制冷、空调、供暖、灯光及其它需求方面的能源开支超过25 万美元。Emerson 的Intelligent Store® (智能店)方案 ...

大型连锁超市可从能源账单中节省出 700 万美元的开销  

Emerson 的 Intelligent Store  (智能店)组合为零售商带来卓有成效的能源成本节约如果您认为家里的电费账单太贵,那么想象一下大型超市及连锁便利商店所面临的挑战吧。消费者每天都会反复开关超市里展示冷柜的门,有时候也会忘记关好。空调及制冷压缩机不间断地工作,确保顾客感到凉爽并保证易腐食品的安全。温度传感器、照明及其它众多依靠电源工作的设备都在 24 小时不间断运作。

事实上,普通的美国超市(面积按 5 万平方英尺计)每年平均在制冷、空调、供暖、照明及其它电力需求方面的花费高达 25 万美元。   

在设计店铺时,零售商们致力于使用当前最节能的设备,尽可能地将能源费用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现有的店铺中,运营者定期在全部连锁店内进行“调试”计划,用以评估设备运作,并将设备设定至最佳工作状态。然而,一旦调试结束或者新店开张运营,由于缺乏店面基础设施操作的有效监督,效率低下的问题很快卷土重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一般的店面在一年之内至多会损失其运营业绩的 5%。
现在,美国有一家连锁超市即将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通过与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合作,这家全国性的连锁企业已经在 1000 多家店铺内部署 Emerson 的 Intelligent Store®(智能店TM方案,对冷藏、供暖、制冷及照明系统进行持续监控。
结果,该连锁超市在最近的整个系统范围内的优化整顿中,获得并维持了超过 80% 的优化效率,从而在过去的两年里,预计节约了数额达 700 万美元的能源费用。
通过 Intelligent Store (智能店)的远程服务解决方案,Emerson 在其位于亚特兰大及菲律宾马尼拉的最先进的指挥中心,对供暖、冷藏、制冷及照明系统实施全天候 7*24 小时的监控。如果某压缩机机组的压力变化超过了设定临界值,或者某台空调开始比平常消耗更多的电量,或者店内员工不恰当地改变了设备的设置,Emerson 员工都可以迅速地通知超市管理者,在效率受到影响或甚至设备发生故障之前进行维修或调节。
Intelligent Store (智能店)甚至可以在发生问题时,对设备的设置进行远程调节以消除问题。这是 Emerson 新一代 Smart Dispatch 服务的一部分,其通过深入分析及远程解决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调度,从而实现成本节约。例如,如果 Emerson 检测人员于下午 7:00 在俄克拉何马城(Oklahoma)的一家商店检测到空调设备故障,该检测人员可远程调控邻近的设备进行补偿,直至故障设备在正常营业时间内得到维修。
Emerson 的 Intelligent Store (智能店)全套服务面向的节能设备包括一系列暖通空调及制冷(HVAC/R)设备,例如变频器、压缩机、冷柜控制及店铺照明控制。Emerson 还提供咨询服务,以帮助零售商在设计及开发店铺设施时实现最大效率,并以最佳实践为参考进行综合调试及当前店铺设备的标杆管理。
根据汇总统计,Emerson 为美国、欧洲及亚洲地区 5000 多家店铺提供 Intelligent Store (智能店)远程服务。
在设计之初,Intelligent Store (智能店) 就考虑到了各种形态及规模的客户的需求,不论是独家经营的商店,抑或是拥有1500 家分店的连锁超市。同时,Intelligent Store (智能店)也覆盖了从超市连锁便利店、巨型零售商及快餐店的各个零售细分市场。远程服务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能实现。在许多情形下,Emerson 甚至能够帮助客户对来自不同供应商的设备进行管理及监控。
Emerson 预计,如果使用了全套的 Intelligent Store (智能店)服务,运营商每年能够减少多达 20% 至 25% 的能耗费用,相当于

2013年3月22日星期五

新獨立觀察: 一个不为人知的布拉格,古与今并生

新獨立觀察: 一个不为人知的布拉格,古与今并生: 一个不为人知的布拉格,古与今并生 纽约时报中文网 Ocean/Corbis 布拉格伏尔塔瓦河(Vltava River)上的桥梁 ...

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

神之滴——華爾騰池&梭羅的小木屋

作者:成寒

梭羅速寫
春去秋來,冬過春至,記不清到底去過華爾騰池(Walden Pond)多少次,最難忘的莫過於第一次,朋友開著他那輛十四年中古車,平常只在周末開到中國城買菜。康考特(Concord)離劍橋約四十分鐘車程,臨行前夕,他特地去換了個新電池。
 那天天氣突然轉陰,看樣子風雨欲來,兩人都在興頭上,不願取消。
論何等的風雨,在一個健康而純潔的人聽來,都有如「風奏琴」的音樂。
 午後二點多,朋友到燕京圖書館接我,然後他說得先到教授的辦公室,把一份報告送去。路旁停好車,他要我在車上等,隨手扔給我一張攤開的地圖:「妳研究一下待會要走的路線,我馬上回來。」
  拿著地圖,我左看右瞧了老半天,這是劍橋市的地圖,並不涵蓋整個麻州,任憑我怎麼努力找,也只找到查爾斯河和麻州大道,卻看不出有哪條路通往康考特。於是我坐在車裡發呆,發冷,任由外頭寒風從車窗裡吹進來。
  約莫個把鐘頭,朋友回來,問道:
「冷不冷?」
「還好。」
 他坐上駕駛座,天冷,車子啟動好久。然後他偏過右臉,問我地圖看得如何,我聳聳肩,一臉茫然:「不知道為什麼,找不到那地方。」
 他瞥了眼我一直捧在手上的地圖,笑嘆道:「就在背面呢!妳怎麼沒想到把地圖翻過來!」
 唉!真糊塗!我怎麼沒想到呢翻過背面,果然地圖上清楚標出:康考特以及 梭羅的小木屋Thoreau's Cabin)。
  2
 秋深了。
 雨剛下過,池上出現一彎彩虹,給周遭的草與樹渲染上顏色。林中樹木被雨水和霧氣淡化了,遠近幾乎失去距離。在梭羅的年代,華爾騰池有半里長,一又四分之三英里周圍,面積約六十一英畝半。今天因淤積緣故,池的面積可能小了點。
  池水有時藍,有時綠,池面明淨如玻璃。梭羅形容華爾騰池:
 沒有任何石頭可以打碎的鏡子;沒有任何風雨和塵埃可以模糊它常新的鏡面。
 散文家愛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在一八四○年四月九日的日記中給華爾騰起一個名字,叫「神之滴」(God's Drop)-- 神的眼淚,好大的一滴眼淚。
 華爾騰池為一萬二千年前威斯康辛冰川溶水,也就是說這類湖泊沒有入口或出口,水質澄清純淨。有一次,梭羅不小心把斧頭掉落在池裡,因為池水是如此清澈,所以他可看到沉落二十五呎湖底的斧頭,於是想法子打撈上來。池畔,漁翁靜靜垂釣,與周遭的白樺和松樹相映成趣。面對淨純無波的池面,不由得令人懷念起當年在此躑躅的哲學家。我們沿著 池邊緣窄窄的小徑 行去,繞湖一周,約四十分鐘。小徑 旁,周遭林子裡生長不少白樺,葉已落盡,只剩光禿禿的樹幹,朋友且驚喜道:
「這很適合油畫的背景。」
 朋友有感地說,待目前的課業告一段落,他將從頭開始習畫、學鋼琴,這是他長久以來渴盼卻一直沒時間和機會去做的。我驀然想到,這是他來美國的第幾年?學位還沒到手,哪裡有心想別的?
「等我學習完畢,再也不念法律了。」他沉吟地說。
生活有千百種,為什麼我們只過一種。
  而他與 梭羅 竟是校友,只不過以前梭羅念的時候仍稱劍橋學院。梭羅慨嘆:在劍橋學院蜂房中用功讀書的學生正像沙漠中回教徒的苦行僧一樣孤獨。我想到這句話,形容得彷彿就是我的朋友。
 小木屋門扉緊掩,不得而入。我們倆擠在窗前探望室內,看到一席藍色單人床,一幅梭羅畫像,還有磚造壁爐。 梭羅的小木屋 - 內部 )
  我屋裡有三把椅子,一把為獨處,兩把為友情,三把為交往其實那三把椅子早已不復存在,而書桌則挪到附近的水果地博物館(Fruitlands Museum)永久展示。
 朋友說,梭羅的小木屋其實比他住的法學院單身宿舍略小一點;《湖濱散記》裡提到哈佛宿舍,當年租金每年三十美元,而朋友現在每月繳的租金剛好十倍。這麼小的房間,梭羅卻說,屋內可容納二十五至三十個「靈魂」,頗令我訝異。每次我到朋友宿舍裡,仄隘狹小,若一次擠了三人以上,就會覺得手腳伸展不開。
 當日離去時,華爾騰池上浮起薄霧,夕陽璀璨的光彩染遍穹蒼。秋天轉黃變紅的葉子,林子裡奔竄幾隻不知名的小動物,有時撲通入水,激起輕微的嘩喇喇聲響,短暫即歸於沉寂。
一八四五年,梭羅二十八歲,自詡為「風雪和風雨的觀察員」。他一個人來到康考特的華爾騰湖,向散文家愛默森Emerson)借一塊地,自個兒築起一座小木屋,一個人閱讀、寫作與生活。他嘗試以最低的代價,過著素樸但充實的日子。
梭羅自己蓋這座小木屋,以及相連的小木棚,只花了二十七點九四美元的材料費。
帳目的明細如下: 板子--8.03美元
屋頂和牆壁用的廢木板--4美元
兩扇舊玻璃窗--2.25美元
一千塊舊磚--4美元
兩桶石灰--2.4美元
鬃毛--0.31美元
門閂--0.10美元
 買一千塊舊磚建造煙囪和爐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鬃髮的用途,頗令猜疑?原來那是用來混合灰泥,利用鬃毛散開成網狀,強韌而細長的特性,使灰泥漿更加堅固。雖然梭羅蓋的是小木屋,但屋內牆壁仍需要塗灰泥。這令人想起當年國姓爺在台南安平建赤崁樓,以米糠、糖水、糯米汁和磚石建樓牆,道理是一樣的。
朋友問我,到了那兒能做什麼。我說,單是觀察四季的更迭,不就夠忙的?
 這段期間,說梭羅是隱居,其實不盡然。有時他也回村子找朋友談天,幫家人打雜,或邀朋友來小木屋作客。其中有八個月時間,除了寫作、沉思,他也從測量、木工和村裡各種散工,賺取微薄生活費。梭羅曾為華爾騰池作地理測量,繪成一張比例精確的測量圖,供後人參考。然而,當年他手植的四百株白松早已蕩然無存,部分毀於火災,剩下的則在一九三年颶風來臨時全部遭殃。
       在華爾騰池畔,梭羅停留兩年兩個月又兩天,以筆記錄下他對大自
然和社會的省思。他離開的時候是一八四七年九月,正是秋涼時分。這
些筆錄收集成冊,以華爾騰池為名,即經典名著《湖濱散記》。
        4
是的,來到這兒的遊客,多數是為了體驗梭羅筆下的種種心路歷程。
     每個人其實都是文明生活的過客,無知和錯誤,
滿了人為的憂慮;忙不完的生命粗活,使人們無 法採
集生命的美果。 
   一八四八年梭羅又發表《論公民抗拒》(Civil Disobedience)一書
主張無為而治,公民有權以非暴力手段反抗暴政,反抗不合理的法制。
這本書影響深遠,連遠在印度的聖雄甘地,近在美國的民權鬥士馬丁路德
.金恩(Martin  Luther  King),在爭取民權的運動過程中,無不受到梭羅
的感召。
 因為反對蓄奴制,梭羅以拒繳人頭稅作抗議。有天傍晚,梭羅回康考特村子拿一隻鞋時 ,被警方以逃稅名義逮捕,關在牢裡一夜,次日有匿名親戚把稅繳清才得釋放。康考特一度文風鼎盛,生前,愛默森介紹當地文人給梭羅認識,如《紅字》作者霍桑及以《小婦人》名噪一時的露薏莎.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這其中,唯有梭羅是在康考特出生。梭羅曾經送給霍桑一座花園,當作結婚禮物。1862年5月9日,梭羅因慢性肺結核病逝,與這群文人朋友同葬在「沉睡谷墓園」(Sleepy Hollow Cemetary)。
                                            5
       離開華爾騰池,梭羅後來把小木屋贈予地主愛默森,愛氏又轉售給他
的園丁。兩年後,有兩個農夫把屋買下,整座運到另一個地方用來儲存穀物。一八六八年,他們把木屋拆了,木材當作廢木出售。直到一九四五年,一位歷史學家在 木屋遺址 發現 煙囪的基石,於是根據梭羅妹妹 蘇菲亞手繪小木屋  
的圖畫,一九八○年代重建一座「複製小木屋」。 這座「新」的小木屋離馬路及停車場 較近,與舊址有段距離,倒是方便遊客來訪。
       如今遺址上石頭已堆成了石塚,據說是每個來過的人都會撿一顆石頭丟回去,日子一久,石頭就越堆越高了。瞧!朋有也有樣學樣,彎腰從地上撿起一顆鵝卵石,「磕」一聲,石頭不偏不倚飛落在石坡頂端。
       那是一九九三年十月的事了。後來我又去了華爾騰池不知多少次,和不同的伴。冬天在池上滑冰,夏天去游泳── 池畔運來海沙,闢成一片沙灘。華爾
騰池曾是梭羅沐浴的地方,現在則是波士頓人的露天大澡堂。只要池水沒有結冰,還可以划非木頭做成的獨木舟(Kayaking)。
     一九九九年春,我從台北飛往波士頓,夜宿 Kendall Square地鐵口的一家旅館。這回又去了一趟華爾騰池,陪同我去的是另一位在哈佛工作多年的友人。這回發現小木屋前多添了一座 梭羅全身塑像,他左手伸出,掌心向臉,似乎在沉思的樣子,倒是小銅人個子矮小,不知是否依真人比例塑造。走過 池畔小徑,看到為了作水土保持,池的周圍坡緣遭繩網五花大綁,禁止人行,以防土坡崩陷。近年來,美國梭羅學會成立「搶救華爾騰池委員會」,努力使華爾騰池回復到梭羅、愛默森當年所在時的模樣。有人甚至建議,應該把華爾騰池關閉一段時間,讓「大自然」為自己療傷。
       當晚,從哈佛廣場附近的下榻旅館處,打電話給兩年不見的朋友,他目前任職於芝加哥一家大型律師事務所。哈啦一陣,掛斷電話前,匆匆問他:
  「大律師,您如今開始習畫、學鋼琴了嗎?」
     「唉!」聽筒那頭傳來他重重嘆氣的聲音:「別提了,好不容易畢了業,接著考 Bar(律師執照)。現在事務所又要升我為 partner (合夥人),明年可能會調回北京,每天忙得像一隻狗,哪來閒情逸致習畫、學鋼琴?妳以為我是梭羅?」 
華爾騰池遊客服務中心:
Walden  Pond  Visitor  Information
Route 126, Concord, MA  01742
U. S. A.
 (978)369 - 3254

2013年3月19日星期二

《湖濱散記》導讀--德不孤,必有鄰


《湖濱散記》導讀--德不孤,必有鄰 - 日光溫暖文學報



《湖濱散記》(Walden)一書作者享利.大衛.梭羅,出生於一八一七年的康考特小鎮(Concord),康考特小鎮位於波士頓西北約二十哩處,而梭羅之父是一位生意清淡的小店主,家境並不富裕,梭羅在取得哈佛大學學士學位之後,在康考特小鎮擔任過短期的教職工作,後來與另一文學大家愛默生結為故友,甚至兩度寄居於愛默生家中,以勞力換取膳宿達三年之久。之後梭羅移居斯泰敦島(Statenisland),擔任愛默生的姪子們的教職工作,後來移居紐約,結識了霍桑、阿爾柯特等作家及編輯,也在報章上發表過評論,但並不得意。

梭羅一生崇尚自然主義,喜愛儉約的生活,獨來獨往,享年四十五歲,於一八六二年逝世,終身未娶。這一位響譽全美的作家大概沒有料到自己會成為備受推崇的文學大家,他於二十八歲那年在華爾騰湖畔旁所撰寫的《湖濱散記》更為他奠定哲學大師的地位,書中涉獵了許多自然的議題,在環保意識高漲的現代,更是被公認為最偉大的自然文學經典之作,同時也被喻為西方近代田園派的重要作家,《湖濱散記》長銷超過一世紀,譯本遍佈世界各國,影響千千萬萬人的心靈。

《湖濱散記》是紀錄梭羅在華爾騰湖畔隱居二年又二個月的生活散文,隱居期間,梭羅自己蓋了間小木屋,僅花了二十九元購買木料,並且開始進行生活實驗,所謂的生活實驗即是花費極少的時間來從事有關於維生的工作,梭羅在林中獨居,用雙手找尋食物及椈水,自己種菜過活,其餘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閱讀、寫作和親近大自然。書中詳細記載梭羅簡樸的田園生活,每年的花費也僅有八塊美金,後來的人稱盧梭當時的生活為「出世」,據傳梭羅回到資本社會,一度反抗納稅的律法,其稅金也都由朋友代為支付。梭羅曾在書中明示,「我們應該改變事物的順序:第七天應該是人類勞動的日子,在這一天以額上的汗水賺取生活所需:其餘六天則作為感性和靈性的安息日,漫遊在廣袤的花園裡,啜飲大自然溫柔的感化和崇高的啟示。」 

其實這是非常簡單的實驗,即是在沒有經濟奧援支持下,也能享受極為豐富的生活,不過據筆者了解,其實在兩年又兩個月的生活當中,梭羅還有接受親友的金援。《湖濱散記》的重要意義應該不是在於梭羅不需要經濟生活,而是梭羅借用了華爾騰湖的清靜,來正視心靈生活及從事文字創作。

梭羅因為拒絕繳稅而入監,當時正逢美國與墨西哥開戰之際,梭羅拒絕付稅的理由是因為己身反對奴隸制度,而國稅即有可能是用來發起黑奴與地主們的戰爭,不過梭羅僅在獄中度過一夜,第二天其友人就保他出來。日後梭羅開始關心政治及社會議題,並且認為政府不應該干涉人民的自由,人類的道德規範應該超越人為的法律,人們應該遵守內心的律法,而非人為制定的法律,且當人為制定的法律與內心的道德標準相衝突時,應該以道德標準為優先,這些無為政府主張也成為梭羅日後的中心思想。

《湖濱散記》是一本散文集,換句話說,即是生活上零碎片段所組織而成,但是書中卻章節分明,不論結構或文字造詣都不難看出梭羅清楚明晰的敘述能力,匠心獨具且自成章法,雖為散文集,但文中近乎詩般的描述及譬喻,也讓許多讀者愛不釋手。此書是以四季的替換為分水嶺,把二年又二個月的化整為一年,四季的遞嬗也暗喻敘事者心境的轉換及成熟,─至三月的春寒料峭,經過夏季的生意盎然,轉成秋天的成熟飽滿,最後邁入冬天的沉寂蘊藉,最後又回到來春的萬象一新。

《湖濱散記》的感染力相當深遠,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特別情商攝影名家H.W.葛里遜前往華爾騰湖拍攝近六十七幀照片,並出版成冊,文字與圖片搭配之後,讀來特別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梭羅在華爾騰湖畔的領悟以及己身對於理想的追尋,更是與大自然中的萬物環環相扣,不論湖光倒影、季節挪移,對梭羅來說可是處處皆風景、處處是文章,梭羅從凡塵俗世中跳脫出來,更是反諷世俗人們身陷俗事泥沼之中而不自知。

梭羅愛孤獨、沉思、創作及大自然,書中描述大自然的景緻相當細緻,例如提到活在地窖裡的鼴鼠、冬季裡的梭魚、成群的螞蟻等等。有許多物體經過梭羅的描述都相當具有啟發性,例如書中曾提到梭羅聽見無弦琴的美妙聲音,在古希臘傳說裡,無弦琴並無弦,只要風動就能發出聲音,但僅有內心純淨的人才能聽見,世上自然沒有無弦琴存在,梭羅所要傳達之意,應該是在傳說背後那份呼籲回歸自然純淨的吶喊。讀者也可以從書中了解,梭羅不僅僅是一個文字創作者而已、他也是優秀的漁民、農民、工程人員、社會觀察家、科學家。

文章中更不難看出梭羅對於人文的關懷,書中屢屢利用大自然的引人入勝的力量來勸醒庸庸碌碌的世俗人。就筆者認為,若梭羅生於現代,大概也是極具魅力及智慧的大自然觀察家或環保捍衛者。《湖濱散記》書寫期間,正巧是環保意識薄弱之期,無人力行環保工作,環保一詞甚至不存在,林木遭大量砍伐,原野生態四處遭逢破壞,此書正巧出現,讓讀者可以在欣賞自然的範疇裡,體會環保工作的可貴。在現代大自然屢次發出警訊,也促使人們對於環保議題愈來愈重視,這大概也是當初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梭羅所沒有想到的吧!

《湖濱散記》目前被公認為最經典的自然文學代表作,在十八世紀當時也被公認為是首創心靈遊記的先驅,一般人鮮少能夠拋下一切獨自居住窮鄉僻壤兩年又兩個月,且自食其力不受外界誘惑,而梭羅與一般鄉間農漁夫純樸的鄉間生活又有不同。

梭羅是以一知識分子之驅書寫簡樸之實,字裡行間反而是以資本家的角度來嘲諷資本主義的敗壞。書中不斷強調大自然的重要性,更疾呼生活簡樸及心靈再造,也由於梭羅在這兩年又兩個月之間力行簡樸生活,讀來更具感染力,彷彿讀者隨著梭羅度過一輪四季般。且作者痛斥物慾橫流的資本主義,也在書中不斷批判政治的病態,提倡返樸歸真,有趣的是,梭羅並不撰寫虛構小說,他的作品多是自傳,筆風特別擅長曲折、幽默、華麗及有組織性。

與其他哲學家不同之處,梭羅並非是一個自視清高的隱士,梭羅並沒有鄙視在資本社會打滾的朋友或親人,也沒有與社會斷了聯繫,甚至不斷以演講、書寫等傳播工具宣揚自己的思想。

《湖濱散記》也是美國近代被公認是心靈遊記的代表作,最主要之處便是梭羅點出心靈家鄉的觀點,從物理的層面來看,我們總是以為必須離開家才算出遊,梭羅卻認為出遊其實不必在乎是否要離開家,心靈之遊往往更具遊歷價值,弔詭之處便是因為世俗人們總是依附著物質,而忽略了心靈的感受。

其實心靈就是一個家鄉,遊本身這個詞兒從來就沒有限定必定要由外在或內在發出,許多聖人或哲學家所謂的出遊很有可能是待著家中冥想,而梭羅能在當時隱居兩年,也代表他對於資本主義的不認同感,且仍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如梭羅這樣豁達的人,中外少有。

梭羅對於資本主義中的成功頗不以為然,成功並非擁有家財萬貫,梭羅認為熱愛生命遠比物質上的享受豐盈許多。

梭羅當時以心靈的感受來支配肉體,並且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例如書中便記載,梭羅曾想嘗試將斧頭丟入湖水之中,純粹是想目睹斧頭被水淹沒的景象,梭羅也曾想感受詩人湯瑪斯‧葛雷所說的,「又把世界留給黑暗和我」的氛圍及感受。

梭羅曾說,「人類以萬物之靈自居,以成千上萬的發明自豪,還有先人嘔心泣血的詩歌詞賦;不過只要在森林一沾春風的喜悅,就不難領悟何者才是文明進化的指標。」

筆者臆測,若梭羅於現代完成這部散文巨作,媒體發達的今日,梭羅實在很難在社會脈動下置身度外,而華爾騰湖目前也成了觀光勝地,能夠在今日如梭羅隱居,恐怕難上加難,但是筆者認同梭羅對於心靈遊記的主張,這似乎也是忙碌現代人所能做的。套用一句梭羅的說的話「我只想欣賞大地,卻無意去獨佔,因為我不想當奴隸。」 

許多學者認為梭羅當時的思想既原始又前衛,原始的是梭羅在書中不斷呼籲人們回歸大自然,前衛之處在於書籍出版時正巧遇上美國資本主義盛行的年代。

《湖濱散記》一書也的確在國內引起一些迴響,首先要探討的是關於譯本的問題,曾譯《湖濱散記》的出版社不少,但是譯作相差甚遠,由於《湖濱散記》常出現梭羅描述心靈感受的詞彙,能否精準表達梭羅的思維,也是譯者必須要下工夫之處。

另外要探討的是《湖濱散記》所帶動的自然文學,國內的自然文學作品不多,也鮮少有人了解自然文學的定義,梭羅曾經表達,「人祇有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才稱得上是豐富而堅強的。」於是他花了四十年的歲月學習原野與森林的語言,梭羅認為自然教他更能夠探索及表達自己。

國內近來有一些社會觀察家開始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並將參與工作的情形紀錄下來,這些都是筆者樂見的。許多環保意識也開始抬頭,台灣居民開始感受到土地對於自己的情感,並且開始希望能夠愛護這片土地。梭羅的《湖濱散記》的確在國內投石問路,我想這也是自然文學的真諦吧!

國內對於自然文學的認知尚不清楚,有些讀者會以為近年來長銷的《山居歲月》或《曠野的聲音》就是自然文學的代表作,其實就筆者認為,這兩本書籍雖然在心靈感受上著墨不少,但是也相當近似遊記,是不是就是所謂的自然文學,其實尚有爭議。

而《湖濱散記》一書記載了許多瑣碎的記帳,並且提到許多大自然動植物的名詞,許多人又以為僅要旅居一處,詳載生活花費及觀察自然,便是自然文學了。其實就筆者認為自然文學的重要成分之一,便是土地之於作者的情感,沒有這項成分,充其量不過是一本自然觀察紀錄罷了。

隔了一個世紀之後,《湖濱散記》一書依舊造成熱潮,許多讀者看待這本書籍,常感嘆自己的身邊沒有這樣的景緻,無法常駐美麗的華爾騰湖,以為必須在華爾騰湖那樣寧靜靈性的狀態下才能進行心靈沉澱。

不過就筆者認為,《湖濱散記》書中所要闡揚的並非是華爾騰湖的景緻,應是強調人必須學習正視孤獨,沉澱心靈,不受物質慾望的誘惑,若讀者能夠心領神會,即使在人群吵雜當中應也可以感受到寧靜,畢竟並非人人皆可有機會住在寧謐的華爾騰湖畔,我們是不是應該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找到一處迦南美地?這本書開闊了我們的人生角度。梭羅曾說「奢侈與舒適的生活,妨礙了人類的進步,最明智的應是,外表雖然窮困,內心生活卻再富有不過。」

梭羅在書中經常感恩,認為上帝特別眷顧他,所以他並不覺得孤單,他也對於孤獨提出自己的見解。在群居的社會中,孤獨應該與外在的人際關係沒有關係,應該是一種超然的角度正視孤獨,用心去體會大自然的萬物,投注想像力,一草一木皆是文章。

梭羅在書中經常提到的上帝,筆者認為與信仰無關,應該是一種代表抽象及生命力的象徵。

梭羅也顛覆了人們對「社會」一詞的定義,社會不一定必須要有人構成,梭羅與華爾騰湖畔的大自然萬物也可稱之為社會,社會與自然應該有兩面,一面是人與人共處的外在,一面是自己與心靈共處的內在。

善於表達意見的人不見得就是了解自己的人;內斂沉默的人不見得就不了解自己。

梭羅曾引用了孔子的說法,「德不孤,必有鄰。」即使梭羅生活之處幾乎沒有鄰居,但並不代表梭羅孤獨,梭羅反而認為,和人群保持距離有助於己身的反省。如果把人的內心世界比喻成一種地理形勢,梭羅認為人們應該當自己內心世界的哥倫布,敢於探索及開發。

2013年3月18日星期一

洛厄尔(Lowell)——美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Lowell ma highlight.png
Merrimack Street, Lowell MA.jpg
洛厄尔Lowell)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北部,面积37.7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共有106,519人,是马萨诸塞州第四大城市。洛厄尔和剑桥米德尔塞克斯县的县厅所在地。洛厄尔在美国以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著称,其城中许多历史地点被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列为保护对象。其中白人占68.6%、非裔美国人占16.52%、亚裔美国人占4.21%。

[编辑]历史

洛厄尔建立于19世纪20年代,当时规划为纺织品生产制造中心,处于梅里马克河流域,距波士顿约30英里。该地曾经是东切姆斯福德的农业地区。其命名来自弗朗西斯·加伯特·洛厄尔,他是波士顿制造公司的创始人,是将工业革命引入美国的重要实践者。随着洛厄尔人口的增长,周边一些村镇的土地被逐步划入其管理范围,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参与建造城市运河和工厂的劳动力主要构成是爱尔兰的穷人和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爱尔兰大饥荒的逃荒者。
至19世纪50年代,洛厄尔已经拥有美国最大的工业产业链。19世纪60年代,洛厄尔的棉轴数量超过南部11个宣布独立的州的总和。随后的几十年中,其规模继续扩大,葡萄牙、波兰、立陶宛、瑞典和东欧犹太移民相继涌入。1900年时,洛厄尔的外国出生人口数量超过5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其人口达到11万多人的历史顶峰。
“纺织之城”中的工厂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迁往南方,城市发展陷入困难。1931年的“Harper's Magazine”称其为“衰败的工业荒漠”,此时正是大萧条最为严重的时期。城市中三分之一的人口需要政府救济,同时其纺织工厂中只有三个保持开工状态。几年后,许多纺织厂重新启动生产,为二战生产降落伞和其他军需物品。尽管如此,这只是短暂的经济快速增长,这些纺织厂在战后陆续关闭。
此后几十年中,城市发展陷入低谷。在20世纪70年代,洛厄尔成为马萨诸塞奇迹的一部分,王安实验室的总部设立于此。同时,许多新移民搬入城中,其中很多来自柬埔寨躲避红色高棉种族屠杀的难民。城市继续恢复增长,但更多的是在文化领域。20世纪70年代,先前的纺织厂所在区域被部分修缮并成为洛厄尔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
尽管王安电脑公司于1992年破产,洛厄尔继续将其发展重点集中在举办全美最大的民俗节--洛厄尔民俗节,以及其他诸多文化活动。这些举措开始吸引许多公司和家庭回到城市中心。有更多的纺织厂房和办公楼被改建成居民楼和写字楼。到20世纪90年代,洛厄尔建造了一个新棒球场和运动场,成为了洛厄尔怪兽队(Lowell Devils)和洛厄尔纺轴队(Lowell Spinners)的主场。城市中的学生数量随着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米德尔塞克斯社区学院的专业和招生人数不断增长而逐步扩大。

[编辑]外部链接

洛厄尔(Lowell)——美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Lowell ma highlight.png
Merrimack Street, Lowell MA.jpg
洛厄尔Lowell)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北部,面积37.7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共有106,519人,是马萨诸塞州第四大城市。洛厄尔和剑桥米德尔塞克斯县的县厅所在地。洛厄尔在美国以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著称,其城中许多历史地点被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列为保护对象。其中白人占68.6%、非裔美国人占16.52%、亚裔美国人占4.21%。

[编辑]历史

洛厄尔建立于19世纪20年代,当时规划为纺织品生产制造中心,处于梅里马克河流域,距波士顿约30英里。该地曾经是东切姆斯福德的农业地区。其命名来自弗朗西斯·加伯特·洛厄尔,他是波士顿制造公司的创始人,是将工业革命引入美国的重要实践者。随着洛厄尔人口的增长,周边一些村镇的土地被逐步划入其管理范围,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参与建造城市运河和工厂的劳动力主要构成是爱尔兰的穷人和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爱尔兰大饥荒的逃荒者。
至19世纪50年代,洛厄尔已经拥有美国最大的工业产业链。19世纪60年代,洛厄尔的棉轴数量超过南部11个宣布独立的州的总和。随后的几十年中,其规模继续扩大,葡萄牙、波兰、立陶宛、瑞典和东欧犹太移民相继涌入。1900年时,洛厄尔的外国出生人口数量超过5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其人口达到11万多人的历史顶峰。
“纺织之城”中的工厂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迁往南方,城市发展陷入困难。1931年的“Harper's Magazine”称其为“衰败的工业荒漠”,此时正是大萧条最为严重的时期。城市中三分之一的人口需要政府救济,同时其纺织工厂中只有三个保持开工状态。几年后,许多纺织厂重新启动生产,为二战生产降落伞和其他军需物品。尽管如此,这只是短暂的经济快速增长,这些纺织厂在战后陆续关闭。
此后几十年中,城市发展陷入低谷。在20世纪70年代,洛厄尔成为马萨诸塞奇迹的一部分,王安实验室的总部设立于此。同时,许多新移民搬入城中,其中很多来自柬埔寨躲避红色高棉种族屠杀的难民。城市继续恢复增长,但更多的是在文化领域。20世纪70年代,先前的纺织厂所在区域被部分修缮并成为洛厄尔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
尽管王安电脑公司于1992年破产,洛厄尔继续将其发展重点集中在举办全美最大的民俗节--洛厄尔民俗节,以及其他诸多文化活动。这些举措开始吸引许多公司和家庭回到城市中心。有更多的纺织厂房和办公楼被改建成居民楼和写字楼。到20世纪90年代,洛厄尔建造了一个新棒球场和运动场,成为了洛厄尔怪兽队(Lowell Devils)和洛厄尔纺轴队(Lowell Spinners)的主场。城市中的学生数量随着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米德尔塞克斯社区学院的专业和招生人数不断增长而逐步扩大。

[编辑]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