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星期日

瀾滄江建壩 湄公河乾旱


二零一零年三月二十七日,農民父子在靠近湄公河的萬象郊區乾旱的稻田上捕魚。(AFP)

在中國西南大旱之際,中南半島也正面臨湄公河斷流危機,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瀾滄江連續興建十五個大壩的專擅作為,已然成為眾矢之的。環保組織則擔心在瀾滄江和下游湄公河上繼續修建大壩,將進一步威脅湄公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文 ◎ 卓雅

中國西南省份遭遇特大旱災之時,東南亞最大的河流——湄公河的水位也降至五十年來最低。一些學者指出,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的瀾滄江興建水壩是導致湄公河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人們擔心在瀾滄江和下游湄公河上繼續修建大壩,將進一步威脅湄公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湄公河(包括瀾滄江在內)上的大
壩分佈圖。(湄公河委員會)

湄公河流域旱情嚴重

湄公河也被稱為「東南亞生命線」。其源頭在中國的青藏高原,流經雲南省、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河流全長約四千八百公里,流域面積達七十九點五萬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約四千七百五十億立方米。在中國境內,湄公河被稱為瀾滄江。


湄公河入境中國的第一個停泊港關累碼頭。(AFP)

湄公河流域有豐富的水資源,平均每秒鐘就有一點五萬立方米的水流過。湄公河流域的動植物多樣性僅次於亞馬遜河流域。湄公河水養育了可以提供建築材料、醫藥和食物的森林和沼澤地,為數以萬計植物和動物的種類提供棲身之所。已知的礦物資源包括金、錫、銅、鐵礦石、天然氣、鉀鹽和寶石。
然而,水資源原本十分豐富的湄公河流域,目前正經受乾旱的考驗。二零零九年雨季提前結束,湄公河水位遭遇半個世紀來最嚴重下降,其中泰國境內某些河段水位已降至僅三十厘米,泰國、老撾、越南和柬埔寨的農業、漁業以及飲用水供應都受到影響。
盛產稻米的越南及泰國,自去年九月以來降雨量大減,估計水稻產量減產三分之一。泰國近四百個縣面臨嚴重災情,受災人口達六百萬。越南的主要河流乾涸、灌溉困難,該國最富饒的湄公河三角洲遭遇鹽鹼化威脅,數千萬以捕魚和航運維生的民眾生活受到衝擊。
由於湄公河水位偏低,在中國境內的瀾滄江西雙版納段,以及在泰國境內流經清萊府的某些河段,緬甸北部湄公河段等,都出現停航狀況。老撾、柬埔寨亦是如此。低水位還影響到漁業,特別是瀕危物種如湄公河的大鯰魚,因為鯰魚通常會在三、四月間游弋至湄公河上游產卵。
瀾滄江上興建多座大壩
一些學者、媒體和環保組織批評說,湄公河水位下降到半個世紀以來最低水平,原因是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的瀾滄江興建了多座水電站。
事實上自九十年代起,學術界就注意到湄公河的每日水文、水理和含沙量發生了變化,並認為這種變化與瀾滄江梯級水壩的運行有關。
中國自一九八六年開始建造湄公河上游一系列水壩。瀾滄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水壩是漫灣電站,其第一組渦輪機於一九九二年開始運作,湄公河在一九九二至九三年遭遇乾旱。第二座水壩、大朝山電站於二零零三年十月完工,湄公河在二零零三至零四年又遭遇乾旱。第三座水壩、景洪電站於二零零八年底完成。


正在蓄水的世界最高大壩——小灣大壩。聯合國環境計畫警告僅小灣
大壩就會降低湄公河水體質量和生物多樣性。(網路圖片)

正在蓄水的小灣電站是目前湄公河上最大的水壩,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水壩,壩高二百九十二米。小灣電站自二零零八年底開始蓄水,可蓄水一百五十億立方米,蓄水容量超過之前修建的三座水壩的總容量的五倍。
二零零九年五月聯合國環境計畫(UNEP)和亞洲技術研究所(AIT)發佈報告,警告中國修建八個梯級水庫的計畫可能對湄公河及其自然資源造成「不可忽視的威脅」。報告稱,只是小灣大壩本身就可以減少水量和流速,降低水體質量和生物多樣性。
這份報告還指出,由於湄公河旱季和雨季的獨特週期的改變,使柬埔寨最大的中央湖洞裡薩和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尤其受到威脅,減少的水量可能加劇海水侵入和鹽鹼化。洞裡薩湖是柬埔寨最重要的漁業產區,湄公河三角洲則是越南的糧倉。
中國計畫在瀾滄江上建造的大壩總數多達十五個,目前已經完成了四個大壩。除此之外,湄公河也面臨另外十一個計畫在柬埔寨、老撾和泰國修建的水電站的威脅。
中方反駁未能消除疑慮
對於各方指責,中國專家反駁說,瀾滄江的全部水量僅佔湄公河的13.5%,因此所謂的「中國修建水壩對湄公河流域構成嚴重威脅」的說法是違反邏輯的表述。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報告則指出,在湄公河老撾段的河水卻是全部從北部的雲南省流入。到了老撾首都萬象,仍有60%的水量是來自瀾滄江,而流入越南以及金邊的瀾滄江水量分別為15~20%以及16%,「在四月份,柬埔寨也有約45%水量來自瀾滄江。」
湄公河委員會的漢斯.古特曼(Hans Guttman)在接受《新科學家》雜誌採訪時說:「自從(中國的)水壩開始運行以來,河流水位上下浮動加快了很多。」雖然湄公河的年徑流量只有五分之一來自中國,但是在旱季的比例通常達到50~70%之間。
越南胡志明市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觀察中心主任的Ky Quang Vinh說:「通常十五米高度的水壩是相當大的,難以想像瀾滄江上的小灣大壩的高度是二百九十二米。」
這個大水壩可能有助於緩解中國北方地區的乾旱或者用於水力發電。但是,也意味著一個浩大的區域被淹沒,會導致這個區域生態系統的變化。
水文資料透明化問題

湄公河委員會由柬埔寨、老撾、泰國和越南四國政府於一九九五年四月成立,四國簽署了「湄公河盆地可持續發展合作公約」,約定對共有的水資源進行聯合管理和共同發展湄公河的經濟潛能。中國和湄公河委員會的四個成員國派代表出席了四月三日至五日在泰國海濱城市華欣舉行的峰會,討論湄公河的嚴重旱情。峰會結束後,包括中國在內的與會國發表了《華欣宣言》,表示要促進和協調水資源開發對話和可持續發展。
不過,中國至今還沒有加入成立了十五年的湄公河委員會,也沒有簽署具有約束力的《湄公河協定》。
在二零零二年以前,中國也拒絕與湄公河委員會分享任何數據,二零零二年以後也只是發佈景洪和漫灣電站在汛期的數據,這使得下游沿岸國家無法對河水流量做出更客觀的預測與判斷。
在本屆湄公河峰會上,中方提供了過去幾個月以來水壩河水流量的一些數據,並同意提供景洪和漫灣兩個水壩的水文資料直至「旱情結束」為止。但這些資料仍不足夠,因為一些關鍵的數據──比如小灣大壩的水文資料──就仍不得而知。但小灣大壩才可能是造成下游低水位的「原凶」。
BBC評論說,中國過去不斷強調「和平崛起」,如果這次中國在資源問題上表現得過於強悍,將顯示它表裡不一,尤其是在南中國海主權糾紛仍是本區域的一個熱點問題的時候,中國的任何具敵意的舉動都將增加東南亞各國、甚至是國際對它的不信任。
從長遠來看,如果缺少了中國的誠意合作,湄公河的發展規劃將難以達成協調一致,上下游國家之間的矛盾仍將不可避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