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恺
今天,在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耸立着一座中世纪遗留的城堡,它控扼阿尔河与罗伊斯河的交汇处,群山环绕的地形是中世纪修建城堡的绝佳选址。冬日的阳光照耀它脚下的积雪,背后的蓝天衬托古堡的沧桑朴拙。虽无阿尔卑斯山巅的那种凛冽孤绝,但其独特地势亦称得上山川形胜。中世纪的阿尔卑斯山区曾走出许多德意志的统治家族,而这座阿尔高的城堡名为“鹰堡”,从这里走出的家族就是后来统治欧洲领土最广、时间最久的哈布斯堡家族。
关于“鹰堡”的起源曾有个传说:城堡建立者拉德波特伯爵曾看见一只鹰栖息在城堡的墙上,德语中的“鹰”即“Habicht”(相当于英语中的hawk),因此“鹰堡”也就是“Habichts-Burg”,这就是后来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名称的源头。但也有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考证认为,中世纪高地德语中的“hab/hap”意指渡口浅滩,而城堡恰好处于两河交汇处,似乎也证实了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当然,无论是关于渡口还是鹰的传说,都属于久远不可考的逸闻,由此发源的家族却将城堡的名字作为家族姓氏而流传下来。
位于瑞士阿尔高的哈布斯堡祖宅“鹰堡”
13世纪的“国民岳父”:家族奠基者鲁道夫一世
事实上,直到1273年鲁道夫•冯•哈布斯堡(Rudolf von Habsburg,即“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当选德意志国王之前,这个家族在历史上是默默无闻的。当霍亨斯陶芬、韦尔夫和维特尔斯巴赫这些家族早已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纵横驰骋时,这个阿尔卑斯山区老乡似乎要逊色许多。不过,或许正是该家族的弱小反而给了鲁道夫“因祸得福”的机会。由于德意志的神圣罗马皇帝是由七大选帝侯选举出来的,而他们都选举那些实力较弱的家族入主皇位。这样一来强大的地方诸侯——以选帝侯为代表——即可拥有强大的割据势力,在自己领地内享有完全的君主权。另一方面帝国皇帝则逐渐被架空,成为名存实亡的“最高封君”。这种尴尬处境颇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角色。鲁道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选的,在他之前德意志刚经历了二十年的“大空位时期”,强大诸侯的混战导致“天子”长期缺位。这种局面在鲁道夫以后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因为他只是当选“德意志国王”,却从未去罗马接受教皇加冕成为“神圣罗马皇帝”。很难想象中国的皇帝没有登基大典和玉玺在手是怎样的情形,但鲁道夫一世对自己的橡皮图章角色倒颇满足。
没有玉玺不要紧,不办登基大典也可以,幸运的是鲁道夫有六个迷人的女儿,这大概是他平生最大的财富。中世纪君主们的联姻是扩大实力的重要途径,鲁道夫一世将这种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他将大女儿玛蒂尔德嫁给了巴伐利亚公爵路德维希,公爵死后鲁道夫“肥水不流外人田”,又将次女卡特琳娜许配继任公爵奥托。他的三女儿艾格妮丝嫁给了萨克森-维腾堡公爵阿尔布莱希特,四女儿赫德韦格则许配给勃兰登堡伯爵奥托。至于五女儿克莱门蒂娜命途多舛,她的第一个丈夫安茹的查理死后,鲁道夫觉得不能白白浪费女儿的青春年华,又让法国国王路易十世做了继任女婿。六女儿波娜嫁给了波西米亚国王文策尔。至此,鲁道夫在其生命最后十几年中,不仅实现了从默默无闻的小伯爵一跃而为国王的逆袭,同时还实现了年老鳏夫向“国民岳父”的华丽转变。
鲁道夫嫁女儿嫁得任性么?当然不是,何以在遍布德意志成百上千的诸侯中,他偏偏选那几位做女婿呢?答案只有一个:他的女婿们大多是选帝侯,不仅实力雄厚而且还操控皇帝的选举。与其说鲁道夫一世是个君主,倒不如说他更具备商人的潜质,他女儿们的后代无疑将成为未来的选帝侯,即便不能完全如愿,至少七大选侯中过半数的人都获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血统。人们常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是19世纪“欧洲的老祖母”,其实在她之前600年,鲁道夫一世就已是名副其实的“德意志的老外公”了。既然他的外孙们都能够选举皇帝,那么他自己的亲孙子要当选皇帝,自然不会很难。毕竟表兄弟间这点情分还是在的。据说他还有个小女儿,只不过进了修道院。想来若非如此,按照鲁道夫的商人脾性,保不准又要用小女儿再做个联姻的生意。
彩绘玻璃上的鲁道夫一世形象,位于捷克奥洛穆茨圣热罗姆教堂
雄鹰飞出德意志:查理五世的帝国和下巴
如果哈布斯堡家族仅仅是一国的统治者,它在欧洲史上绝不会有后来那样巨大的声望。除了延续到一战的悠久统治,哈布斯堡同样以所辖领土之广阔而傲视群雄。自鲁道夫以来,哈布斯堡家族在蒂罗尔、施蒂利亚和奥地利的领地连成一片,势力范围从瑞士山区向东直抵维也纳,成为德意志南部最大的诸侯。
以黑鹰为纹章的哈布斯堡家族首次获得境外领土,始于1477年马克西米连一世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女儿的联姻,1483年勃艮第的玛丽死后,马克西米连以摄政的名义获得了勃艮第公爵的全部领土,这使得自法国南部直到荷兰的一系列领地落入哈布斯堡手中;此后的1496年,马克西米连和玛丽之子“美男子”腓力迎娶了西班牙公主胡安娜,胡安娜是国王费迪南和女王伊莎贝拉的女儿,这次联姻预示着哈布斯堡家族在西班牙统治的前景。虽然英俊的腓力与美貌的胡安娜一见钟情,但王子公主的婚姻很快就因腓力的放荡亮起红灯。胡安娜作为西班牙公主,有着天主教国家特有的偏执与狂热,暴烈的性格和脆弱的神经在她身上魔鬼般地结合。如果说丈夫的不忠使她那拉丁人的神经质展现无遗,那么28岁的腓力英年早逝更让她精神彻底崩溃。虽然丈夫生前对她曾拳脚相加、百般折磨,但她在亡夫灵前的声嘶力竭使她有了“疯女”之称号。胡安娜与腓力的不幸婚姻为哈布斯堡家族贡献了最伟大的君主,也让胡安娜的疯狂注入了家族血液。
查理五世的纹章
作为哈布斯堡家族最杰出的君主,查理五世与16世纪同龄。6岁时他从父亲腓力手中继承了低地国家(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1516年他的外祖父费迪南去世后,“疯女”胡安娜无法执政,16岁的查理绕过其母直接成为西班牙国王(称卡洛斯一世);1519年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死后,他又成功当选为神圣罗马皇帝,继承了来自祖父的德意志遗产。至此,查理五世不仅统治欧洲的广大领土,他蜘蛛网般的帝国还获得了中南美洲的殖民地,成为16世纪的“日不落帝国”。不过,作为查理曼与拿破仑之间欧洲最大的君主,查理五世更为当时人津津乐道的并非其战功,而是他那个“哈布斯堡式的下巴”。
查理五世既是父母婚姻的受益者,也是其受害者。受益的是遍布欧洲的广大领土,受害的是一个突出的让嘴合不拢的下巴。今天的遗传学无助于解释500年前他们的长相问题,至少从查理祖父马克西米连的画像来看,下巴还是很正常的。可是到了查理五世,肖像的画风就完全跑偏。查理五世偏偏还是个自恋的人,他在位时留下了许多肖像画,多数都出自文艺复兴大画家丢勒和提香的手笔。在那个没有PS和美图等技术工具的年代,丢勒的写实风格,的确让查理五世的大下巴令人无法直视。不过,查理对自己的下巴也有自知之明,他在邀请法国国王来西班牙开会的信中,说明了自己这个令人不安的体貌特征。他向对方保证说,他的嘴巴确实总是张着的,可他并不咬人。而英王亨利八世,作为查理的姨父(亨利首任王后凯瑟琳是胡安娜的妹妹,查理的姨母),也曾对西班牙大使很不厚道地调侃他这个姨侄的下巴。
查理没有像他母亲那样发疯,可是他的大下巴却被后代继承。17世纪历代哈布斯堡君主的画像中,这种家族特征很明显。有分析指出,这多半由近亲结婚所导致。查理退位后哈布斯堡家族分为西班牙和奥地利两大支,可是短期内他们血缘关系仍很亲近。查理的儿子腓力二世娶了自己的侄女,即奥地利的安娜。此后还多次出现两国王室间的联姻,恶果也就在君主们的画像和智力上一览无余。
哈布斯堡的大下巴们: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左上)、腓力四世(右上)、奥地利皇帝鲁道夫二世(左下)、费迪南二世(右下)
摇晃的帝国:革命与战火中的哈布斯堡家族
查理五世的帝国在他身后并未停止扩张。查理在世时,他的弟弟费迪南就在1526年取得了波西米亚(后来的捷克)和匈牙利王位。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室又获得葡萄牙及殖民地。此外,通过一系列联姻、继承与战争,哈布斯堡家族夺取了意大利北部的几个公国。查理之后他的帝国一分为二:西班牙由儿子腓力二世继承,德意志、奥地利和其他领地由弟弟费迪南继承,但哈布斯堡的“蜘蛛帝国”还是欧洲令人生畏的强权。
将帝国比作蜘蛛,一方面是因为家族领地像蛛网一样纵横交错、遍布欧洲,另一方面在于帝国内民族的多样化,君主无法对广袤帝国进行有效整合,各民族就像蛛网上的猎物,虽受羁绊却一息尚存、时刻可能脱离帝国。蛛网的特性首先在法国的反应中体现出来,16世纪初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就不断挑战,以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围,这种挑战由路易十四完成:王位继承战争使法国波旁家族获得了西班牙王位。
哈布斯堡家族在中欧的领土扩张
法国大革命对哈布斯堡家族无疑又是一次打击,1806年在拿破仑的军事胁迫下,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宣布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废除帝国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延续千年的政治体从此烟消云散。因为拿破仑相信欧洲只有一个皇帝。从此开始,哈布斯堡家族失去了德意志的皇位,完全成为奥地利的邦君。1848年革命更证实了这张蛛网的脆弱,匈牙利革命迫使奥地利正视民族分治的问题,1867年二元制的奥匈帝国成立。很大程度上这是哈布斯堡家族对民族自治的妥协。
不知是巧合还是宿命,奠基哈布斯堡家族荣耀的是鲁道夫一世,而预示着哈布斯堡王朝衰亡的也是一个叫鲁道夫的王子,他是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和伊丽莎白皇后(即知名度极高的“茜茜公主”)的儿子,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这位皇储的性格不禁使人想起祖先——“疯女”胡安娜的血液依然在皇储的体内奔流,父皇的冷漠专制让鲁道夫心灰意冷,他在淫乱和麻醉药中自我放逐,变得郁郁寡欢。1889年1月30日,鲁道夫突然陈尸皇家猎苑,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躺在他身边的是18岁的情人玛丽•维塞拉,鲁道夫在自杀前几小时开枪打死了她。皇储暴亡让弗兰茨•约瑟夫措手不及,无奈之下他立侄儿斐迪南为继任皇储。不过,王朝未能逃脱衰亡的命运,1914年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而仅仅四年之后,哈布斯堡王朝这张破败的蛛网也在一战的硝烟中化为尘土。
弗兰茨·约瑟夫之子、皇储鲁道夫
今天回顾哈布斯堡王朝的教训,多少有事后诸葛亮的意味。面对民族成分多元而错综复杂的帝国,哈布斯堡家族没有多少现代国家的治理经验。在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兴起的时代,哈布斯堡家族只会从他们中世纪的祖先那里寻找统治的智慧。这种过时的观念,挽救不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湮灭,面对19世纪的革命他们侥幸过关。在属于革命与战争的20世纪,他们的墨守陈规使自己在世界大战中粉身碎骨。王朝湮灭已近百年,然而这些教益并不过时。
关于“鹰堡”的起源曾有个传说:城堡建立者拉德波特伯爵曾看见一只鹰栖息在城堡的墙上,德语中的“鹰”即“Habicht”(相当于英语中的hawk),因此“鹰堡”也就是“Habichts-Burg”,这就是后来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名称的源头。但也有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考证认为,中世纪高地德语中的“hab/hap”意指渡口浅滩,而城堡恰好处于两河交汇处,似乎也证实了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当然,无论是关于渡口还是鹰的传说,都属于久远不可考的逸闻,由此发源的家族却将城堡的名字作为家族姓氏而流传下来。
位于瑞士阿尔高的哈布斯堡祖宅“鹰堡”
13世纪的“国民岳父”:家族奠基者鲁道夫一世
事实上,直到1273年鲁道夫•冯•哈布斯堡(Rudolf von Habsburg,即“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当选德意志国王之前,这个家族在历史上是默默无闻的。当霍亨斯陶芬、韦尔夫和维特尔斯巴赫这些家族早已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纵横驰骋时,这个阿尔卑斯山区老乡似乎要逊色许多。不过,或许正是该家族的弱小反而给了鲁道夫“因祸得福”的机会。由于德意志的神圣罗马皇帝是由七大选帝侯选举出来的,而他们都选举那些实力较弱的家族入主皇位。这样一来强大的地方诸侯——以选帝侯为代表——即可拥有强大的割据势力,在自己领地内享有完全的君主权。另一方面帝国皇帝则逐渐被架空,成为名存实亡的“最高封君”。这种尴尬处境颇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角色。鲁道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选的,在他之前德意志刚经历了二十年的“大空位时期”,强大诸侯的混战导致“天子”长期缺位。这种局面在鲁道夫以后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因为他只是当选“德意志国王”,却从未去罗马接受教皇加冕成为“神圣罗马皇帝”。很难想象中国的皇帝没有登基大典和玉玺在手是怎样的情形,但鲁道夫一世对自己的橡皮图章角色倒颇满足。
没有玉玺不要紧,不办登基大典也可以,幸运的是鲁道夫有六个迷人的女儿,这大概是他平生最大的财富。中世纪君主们的联姻是扩大实力的重要途径,鲁道夫一世将这种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他将大女儿玛蒂尔德嫁给了巴伐利亚公爵路德维希,公爵死后鲁道夫“肥水不流外人田”,又将次女卡特琳娜许配继任公爵奥托。他的三女儿艾格妮丝嫁给了萨克森-维腾堡公爵阿尔布莱希特,四女儿赫德韦格则许配给勃兰登堡伯爵奥托。至于五女儿克莱门蒂娜命途多舛,她的第一个丈夫安茹的查理死后,鲁道夫觉得不能白白浪费女儿的青春年华,又让法国国王路易十世做了继任女婿。六女儿波娜嫁给了波西米亚国王文策尔。至此,鲁道夫在其生命最后十几年中,不仅实现了从默默无闻的小伯爵一跃而为国王的逆袭,同时还实现了年老鳏夫向“国民岳父”的华丽转变。
鲁道夫嫁女儿嫁得任性么?当然不是,何以在遍布德意志成百上千的诸侯中,他偏偏选那几位做女婿呢?答案只有一个:他的女婿们大多是选帝侯,不仅实力雄厚而且还操控皇帝的选举。与其说鲁道夫一世是个君主,倒不如说他更具备商人的潜质,他女儿们的后代无疑将成为未来的选帝侯,即便不能完全如愿,至少七大选侯中过半数的人都获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血统。人们常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是19世纪“欧洲的老祖母”,其实在她之前600年,鲁道夫一世就已是名副其实的“德意志的老外公”了。既然他的外孙们都能够选举皇帝,那么他自己的亲孙子要当选皇帝,自然不会很难。毕竟表兄弟间这点情分还是在的。据说他还有个小女儿,只不过进了修道院。想来若非如此,按照鲁道夫的商人脾性,保不准又要用小女儿再做个联姻的生意。
彩绘玻璃上的鲁道夫一世形象,位于捷克奥洛穆茨圣热罗姆教堂
雄鹰飞出德意志:查理五世的帝国和下巴
如果哈布斯堡家族仅仅是一国的统治者,它在欧洲史上绝不会有后来那样巨大的声望。除了延续到一战的悠久统治,哈布斯堡同样以所辖领土之广阔而傲视群雄。自鲁道夫以来,哈布斯堡家族在蒂罗尔、施蒂利亚和奥地利的领地连成一片,势力范围从瑞士山区向东直抵维也纳,成为德意志南部最大的诸侯。
以黑鹰为纹章的哈布斯堡家族首次获得境外领土,始于1477年马克西米连一世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女儿的联姻,1483年勃艮第的玛丽死后,马克西米连以摄政的名义获得了勃艮第公爵的全部领土,这使得自法国南部直到荷兰的一系列领地落入哈布斯堡手中;此后的1496年,马克西米连和玛丽之子“美男子”腓力迎娶了西班牙公主胡安娜,胡安娜是国王费迪南和女王伊莎贝拉的女儿,这次联姻预示着哈布斯堡家族在西班牙统治的前景。虽然英俊的腓力与美貌的胡安娜一见钟情,但王子公主的婚姻很快就因腓力的放荡亮起红灯。胡安娜作为西班牙公主,有着天主教国家特有的偏执与狂热,暴烈的性格和脆弱的神经在她身上魔鬼般地结合。如果说丈夫的不忠使她那拉丁人的神经质展现无遗,那么28岁的腓力英年早逝更让她精神彻底崩溃。虽然丈夫生前对她曾拳脚相加、百般折磨,但她在亡夫灵前的声嘶力竭使她有了“疯女”之称号。胡安娜与腓力的不幸婚姻为哈布斯堡家族贡献了最伟大的君主,也让胡安娜的疯狂注入了家族血液。
查理五世的纹章
作为哈布斯堡家族最杰出的君主,查理五世与16世纪同龄。6岁时他从父亲腓力手中继承了低地国家(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1516年他的外祖父费迪南去世后,“疯女”胡安娜无法执政,16岁的查理绕过其母直接成为西班牙国王(称卡洛斯一世);1519年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死后,他又成功当选为神圣罗马皇帝,继承了来自祖父的德意志遗产。至此,查理五世不仅统治欧洲的广大领土,他蜘蛛网般的帝国还获得了中南美洲的殖民地,成为16世纪的“日不落帝国”。不过,作为查理曼与拿破仑之间欧洲最大的君主,查理五世更为当时人津津乐道的并非其战功,而是他那个“哈布斯堡式的下巴”。
查理五世既是父母婚姻的受益者,也是其受害者。受益的是遍布欧洲的广大领土,受害的是一个突出的让嘴合不拢的下巴。今天的遗传学无助于解释500年前他们的长相问题,至少从查理祖父马克西米连的画像来看,下巴还是很正常的。可是到了查理五世,肖像的画风就完全跑偏。查理五世偏偏还是个自恋的人,他在位时留下了许多肖像画,多数都出自文艺复兴大画家丢勒和提香的手笔。在那个没有PS和美图等技术工具的年代,丢勒的写实风格,的确让查理五世的大下巴令人无法直视。不过,查理对自己的下巴也有自知之明,他在邀请法国国王来西班牙开会的信中,说明了自己这个令人不安的体貌特征。他向对方保证说,他的嘴巴确实总是张着的,可他并不咬人。而英王亨利八世,作为查理的姨父(亨利首任王后凯瑟琳是胡安娜的妹妹,查理的姨母),也曾对西班牙大使很不厚道地调侃他这个姨侄的下巴。
查理没有像他母亲那样发疯,可是他的大下巴却被后代继承。17世纪历代哈布斯堡君主的画像中,这种家族特征很明显。有分析指出,这多半由近亲结婚所导致。查理退位后哈布斯堡家族分为西班牙和奥地利两大支,可是短期内他们血缘关系仍很亲近。查理的儿子腓力二世娶了自己的侄女,即奥地利的安娜。此后还多次出现两国王室间的联姻,恶果也就在君主们的画像和智力上一览无余。
哈布斯堡的大下巴们: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左上)、腓力四世(右上)、奥地利皇帝鲁道夫二世(左下)、费迪南二世(右下)
摇晃的帝国:革命与战火中的哈布斯堡家族
查理五世的帝国在他身后并未停止扩张。查理在世时,他的弟弟费迪南就在1526年取得了波西米亚(后来的捷克)和匈牙利王位。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室又获得葡萄牙及殖民地。此外,通过一系列联姻、继承与战争,哈布斯堡家族夺取了意大利北部的几个公国。查理之后他的帝国一分为二:西班牙由儿子腓力二世继承,德意志、奥地利和其他领地由弟弟费迪南继承,但哈布斯堡的“蜘蛛帝国”还是欧洲令人生畏的强权。
将帝国比作蜘蛛,一方面是因为家族领地像蛛网一样纵横交错、遍布欧洲,另一方面在于帝国内民族的多样化,君主无法对广袤帝国进行有效整合,各民族就像蛛网上的猎物,虽受羁绊却一息尚存、时刻可能脱离帝国。蛛网的特性首先在法国的反应中体现出来,16世纪初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就不断挑战,以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围,这种挑战由路易十四完成:王位继承战争使法国波旁家族获得了西班牙王位。
哈布斯堡家族在中欧的领土扩张
法国大革命对哈布斯堡家族无疑又是一次打击,1806年在拿破仑的军事胁迫下,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宣布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废除帝国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延续千年的政治体从此烟消云散。因为拿破仑相信欧洲只有一个皇帝。从此开始,哈布斯堡家族失去了德意志的皇位,完全成为奥地利的邦君。1848年革命更证实了这张蛛网的脆弱,匈牙利革命迫使奥地利正视民族分治的问题,1867年二元制的奥匈帝国成立。很大程度上这是哈布斯堡家族对民族自治的妥协。
不知是巧合还是宿命,奠基哈布斯堡家族荣耀的是鲁道夫一世,而预示着哈布斯堡王朝衰亡的也是一个叫鲁道夫的王子,他是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和伊丽莎白皇后(即知名度极高的“茜茜公主”)的儿子,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这位皇储的性格不禁使人想起祖先——“疯女”胡安娜的血液依然在皇储的体内奔流,父皇的冷漠专制让鲁道夫心灰意冷,他在淫乱和麻醉药中自我放逐,变得郁郁寡欢。1889年1月30日,鲁道夫突然陈尸皇家猎苑,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躺在他身边的是18岁的情人玛丽•维塞拉,鲁道夫在自杀前几小时开枪打死了她。皇储暴亡让弗兰茨•约瑟夫措手不及,无奈之下他立侄儿斐迪南为继任皇储。不过,王朝未能逃脱衰亡的命运,1914年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而仅仅四年之后,哈布斯堡王朝这张破败的蛛网也在一战的硝烟中化为尘土。
弗兰茨·约瑟夫之子、皇储鲁道夫
今天回顾哈布斯堡王朝的教训,多少有事后诸葛亮的意味。面对民族成分多元而错综复杂的帝国,哈布斯堡家族没有多少现代国家的治理经验。在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兴起的时代,哈布斯堡家族只会从他们中世纪的祖先那里寻找统治的智慧。这种过时的观念,挽救不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湮灭,面对19世纪的革命他们侥幸过关。在属于革命与战争的20世纪,他们的墨守陈规使自己在世界大战中粉身碎骨。王朝湮灭已近百年,然而这些教益并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