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五色琼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书中这样描述:“中国古代所谓的白釉,并非现代陶瓷工艺学所谓的白釉。现代陶瓷工艺学所说的白釉是指乳白色的乳浊釉,而古代所谓的白釉实际上都是透明釉,其白色效果是靠白瓷胎映衬的,也习称为白釉。中国白瓷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北朝,隋唐宋元时白釉瓷器一直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产品。元以后景德镇和德化窑分别创烧了一些白釉品种,著名的有元代枢府釉,明代甜白釉和明清的德化窑白釉等,其精美之作多为宫中收藏。此件即为明代永乐时期官窑白釉瓷器的经典之作。造型优美,撇口,线条流畅,口边锋利。浅弧腹,圈足,底心略凸,呈塌底状,修胎工整。比例协调,胎体轻薄,釉质洁白,温润似玉,肥厚如脂。此种品类的白釉器,为永乐甜白瓷器的典型特征。盘内底暗刻如意云三朵,壁饰二龙,游弋于如意云朵之间,若隐若现,即为工细,须仔细审视或借光线透视方可看出,正为永乐真品的独到之处。明代永乐时,景德镇窑采用当地产的优质原料制作瓷器,在白瓷的制作上取得重大突破。景德镇窑工在瓷胎中用较多的高岭土,使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增加,瓷胎机械强度因而提高,胎质变得洁白致密;又在瓷釉中减少了传统助溶剂石灰石的量,改用钾长石作主要或全部的助溶剂,从而避免了瓷釉白中泛青的情况,使产品洁白纯净,与白砂糖的颜色非常相似,故所造白釉又有“甜白”的美名。此件胎体轻重适度,造型秀美优雅,清秀、圆润、灵巧。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永乐时期注意淘炼瓷土,此器胎质细腻润滑,胎色洁白,采脱胎技法制作,脱胎轻巧,器型规整,较之后来的宣德瓷器更为胎薄体轻。永乐脱胎器名传于世,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俗称“卵幕”,清人诗中甚至形容它“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可见其精巧。胎体虽薄,器型却规整,还能在器上印、刻花纹和款识,技艺可谓精湛绝伦。脱胎器的制法为:胎体成型后施釉,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卦釉的那面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刮削面上施以釉汁。烧成后,似抽去胎骨,薄如两层烧结一体的釉面,莹澈透亮,故曰“脱胎”。此种制法始于永乐时期,以后成化及清代康熙、雍正乃至民国时期都有制作,但都不及永乐器圆润精细。此件白釉盘处处体现了永乐脱胎甜白瓷器的独特特点,薄釉施于脱胎圆器上,釉面平整晶莹,器口边沿微显胎骨,以手拭之有锋利感,这种器口特点为永乐器所独有,而后仿制器口多圆润,不见棱角。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不淌。线条流畅的暗刻花纹,须仔细审视或借光线透视,方可看出纹饰来。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这是永乐白釉器的显着特征。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闪烁灰青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灰、白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永乐甜白釉瓷以其出色的胎釉质地、独到的造型设计、难以复制的釉色品质而享誉古今,永乐之后各朝各代均有仿制,但无论所仿永乐白釉厚胎、薄胎或脱胎器,迎光透视胎体,均不具有永乐真品的那种红润光泽,并且仿品的透影性较真品更高。因此,这种永乐甜白瓷器极为名贵。”(来源:Property from the collection of DR.Wallace B.Smith,San Francisco,by descent. 参阅:《五色琼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第60-61页,图5-6)
2014年7月16日星期三
guzhi评级:明永乐内府官字款暗青花甜白釉龙凤纹敞口碗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